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温州警示 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救援并非持久良方(2)

2011年10月18日 09: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反思民间借贷

  既然民间借贷的合理性、必要性、不可替代性都被承认,为何依旧没有明确身份

  在位于温州车站大道747号,中国银监会温州监管分局的入口处,一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的宣传海报被张贴在最醒目的位置。翻开温州一些当地媒体,关于民间借贷、民间资本的报道几乎占据了头版。在这个时点上,这些词汇显得如此引人瞩目。然而,民间借贷对于温州而言并非新词。

  “温州民间借贷活跃并非现在特有,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就很活跃,每一次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温州的民间借贷就会尤为盛行。”周青冥表示。

  历史资料显示,1985年货币政策从紧,要求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量,使得“抬会”这一民间融资方式在当时愈演愈烈,直到最后会主潜逃,发生大案。在一个地区间歇性地发生类似的案件,引人深思。

  温州,包括整个浙江都是以民营经济为主,是星罗密布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可能完全由银行满足,造就了民间借贷的温床。

  9月29日,温州市政府金融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表示,当前民间借贷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正常的民间直接借贷被间接借贷所掩盖,民间融资市场向机构化、高息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正常的民间借贷被一部分高利贷非法经营者所扰乱;三事大量融资性中介机构出现,目前缺乏统一的监管和有效的管理,缺乏引导和规范。

  温州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保护和支持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支持和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市场。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吴国联此前也表示,民间借贷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存在,不仅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不可替代的。

  既然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层面都认为民间借贷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不可替代性,为何此领域一直游走在灰色的边缘,没有明确的身份,以至于鱼龙混杂,案件频出,确实值得人们反思。

  期待“招安”的资金

  民间借贷合法化并非不可操作,将有形、无形的手结合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是否落到实处

  温州民间借贷何去何从,这还是一个谜。

  据统计,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资本约1100亿元,占全市银行贷款的20%左右。通过人行温州支行对近1000家融资中介机构的银行账户资金交易情况监测,2010年以来6个季度的账户交易额逐季递增,其中今年第二季度交易额是去年一季度的2.13倍,达444亿元。

  温州当地生产生活结余资金、全国在外温州人的投资回流资金、温州籍华侨汇回的资金构成了温州民间资本盘子的主体,这样大规模的资金量至今一直没有名份参与到各种形式地资本游戏中。

  “民间借贷是趋利的,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空转是不可持续的,利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风险。”一位熟悉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银监会温州分局一直要求在机制和体制上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要求各家金融机构在温州设立小企业专营中心,并且小企业业务要专项考核、正向激励。截至今年8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477亿元,占总量24%,高于贷款平均增速4.31个百分点。但尽管如此,似乎依旧不能熨平资金供小于求的窘境。据官方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持续上扬,9月份该利率升至25.44%,处于阶段性高位。

  “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上只有一条,超过基准利率4倍部分不予以保护,不肯定也不否定,太模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空白太大。”温州当地很多律所在接手民间借贷引发的案件时,普遍感觉无法可依。因此,他们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