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以其在民营经济领域的领头羊地位,成为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之地。温州人的经商意识、开拓精神和勤俭持家的作风让中外人士佩服,他们横扫全国的“炒房团”又让中国人内心杂陈着“羡慕嫉妒恨”。而这一次,借贷困局着实让温州商人自己尴尬了一把。从今年年初到现在,资金链断裂之苦让一批温州民营企业主纷纷跑路,留下了茫然不知所措的雇员们。
温州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沿海港口城市。三十多年前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温州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模式。眼镜、钮扣、打火机等一批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较低的小商品堪称温州的“支柱产业”,与之相配套的,是温州商人在全国乃至全球建立的市场网络。
近年来,温州商人们由最初的实业致富逐渐走上了炒房、炒钱之路。然而,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中国政府一波波紧缩银根政策的出台,房地产销售势头受挫,并由此产生了连锁反应。商人们的资金回流出现了压力,加之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不减、毫无松动意向,因此,温州商人利用高利贷炒房的预期落空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直接挑明了炒房与此次温州借贷困局之间的关系。“一旦借了高利贷就不合算了,你就无法用正常的经营来抵(销)一场高利贷,借高利贷这件事情是一般行业不可以支撑的。所以说这一次的严重性是跟房地产价格过高,以后很多人想去投机房地产的这个原因,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这反映出许多当地企业缺少自身发展战略的困境。由于对政策和整体大环境的变化失去了独立判断,才有了他们在各种“炒”上的跟风而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担心到:“如果说这个企业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只是得过且过,或者是说对自己的主营业务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老想挣一些快钱的话,那么这种情况以后还是避免不了。”
当然,商人“炒房”并不是导致温州借贷困局的唯一原因。
由于缺乏担保、风险大等特点,民营企业的资金短缺从来就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而面对紧缩信贷的大环境,民营企业相比国企在银行信用面前的“短板”愈发突出。同时,前两年经济刺激政策下应运诞生的项目仍在四处寻找资金以维持周转,因此市场上的借贷利率进一步攀升。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温州中小企业,只得转身扎进民间借贷市场。而这正加速了当地高利贷“市场”的升温。
其实,从2008年5月中国就开始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目前已批准三千多家。财经人士曾分析,最初,政府希望这些机构能够收编“地下钱庄”,但三年来,结果不甚理想。这些机构不能吸储,只能放出自有资金,而这远远满足不了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此外,这些小额贷款公司都是以一般纳税人的身份纳税,赋税也相对较高,这让它们觉得“没钱赚”,甚至也涉足了高利贷“市场”。对此,袁钢明表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要大力发展,尤其对温州这样民营经济特别发展,规模比较大的这样的地方,尤其要发展相配套、相对称的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或者是民营企业中存在的一些不正规的、不规范的,甚至含有诈骗的、不诚信的这种金融行为,应该坚决管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