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央票下降一个基点 公开市场释放微调信号
央行昨在公开市场发行了200亿元三年期央行票据,出乎市场预料的是,其发行利率水平由上周的3.97%下降了一个基点,至3.96%。一个基点的变化虽然细微,但其意义却不寻常。
由于央行票据采用市场化发行方式,即以商业银行的需求为主导,而本周三年央票发行规模与上周持平,仍为200亿元,但是发行利率却下行一个基点,这表明在配置压力下本周商业银行的实际需求量超过了发行规模,最终央行通过下调发行利率水平,使其发行规模不再进一步扩大。
三年央票是流动性的深度对冲工具,对于这一工具的慎用,说明央行在现阶段对于继续收紧流动性的意愿并不强烈,只是维持原有力度,而非加码,从而预示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不仅如此,央行票据发行利率通常稳定,一旦出现变动往往会成为引领市场走势的风向标。因此,三年央票发行利率虽然仅下调一个基点,却具有引导债券市场利率水平下行的信号作用。如果这一势头得以延续,必将最终传导到信用债市场,有助于微观实体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减轻财务压力,改善经营状况。
因此,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回落趋势已经确立但仍处于高位的背景下,昨天公开市场操作的结果被业内人士理解为货币政策正在发出微调信号。即在当前宏观调控的微妙期,货币政策虽不能全面放松,但是可以选择在局部领域进行微调。
事实上,自9月以来央行频频在公开市场运用短期工具调配流动性,扩大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供给,已经有效遏制住资金价格继续上涨的势头,并且成功引导资金利率回归。在资金面逐步宽松的背景下,在长三角地区,作为企业短期融资工具之一的商业票据贴现率水平已经在两周内下降了约40%。
3年期央票利率15个月首降 引货币政策宽松遐想
如同市场此前预期,中国人民银行。
而从央行对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来说,虽然央行连续两周净回笼资金,但是央行确实还是有意识地在保持市场流动性。目前市场资金面情况并不特别紧张。
以代表银行间资金紧缺程度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例,虽然短期Shibor均呈上涨态势,但各中长期Shibor中除6个月Shibor小幅上涨外,其他全部呈下降态势。
央行或被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天相投顾分析师李衡10月18日发布研报,点评2011年9月物价数据,预计物价下行趋势初步确立,此后几月CPI将逐月回落。四季度将进入控物价和稳增长并重的阶段,但当前通胀仍处高位,政策不可能全面放松,政策微调窗口有可能在四季度开启,实行定向宽松。
研报认为,央行在11月份(最迟12月份)将“被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即使不明确下调存准率,也必然采用定向逆回购或其他手法向银行间市场注入基础货币,否则商业银行将无钱可贷。今后几个月,经济可能处于比较微妙的变化阶段,如果管理层在四季度对宏观政策实施微调,那么经济增速可能在四季度企稳向上;如果不实施微调,受国际、国内景气度下行影响,则四季度经济可能会继续下行。我们判断,四季度政策微调的可能性较大。即使管理层在四季度对政策不作调整,为防止经济出现过大波动,明年一季度政策也一定会作出适当调整。
央行年内公开市场操作路径日渐明晰
作为“窥探”央行货币政策转变迹象的重要窗口,公开市场操作一直颇受业内关注。昨日,央行继续倚重超短期限正回购工具,祭出600亿元7天及300亿元28天的正回购品种,将当前月份剩余资金滚动平滑至后续月份。
实际上,从今年9月6日重启7天操作以来,市场就一直在揣摩央行的政策意图。按照历史经验,7天、14天之类的超短期限正回购,除了特殊的季节性因素外,更主要还是凸显了监管层的谨慎与观察态度。数据显示,在今年春节前的1月中旬,央行曾采用过一次14天及7天正回购。而9月份以来,7天操作已连续5周被采用,在近几年来都是十分罕见的。
从今年全年的公开市场资金到期情况来看,央行或许是不得不倚重短期限回笼工具。也就是说,如果海内外经济基本面不出现巨大变动,年内央行在公开市场的主要操作方式仍将是“边走边看”。而其他诸如存款准备金率或基准利率一类的鲜明货币政策工具,或许会暂时离开市场的视线。
据统计显示,今年下半年公开市场月度到期量分别为3720亿、3520亿、4810亿、4870亿、2250亿和250亿元。这其中通过正回购“挪移”至后续月份的数量,7月、8月、9月就分别占到2560亿、1540亿和2190亿元。而10月至今的仅有3次操作,就已经将2100亿元进行了“搬家”。
业内人士介绍,短期限操作灵活性更强,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势下,央行不会轻易大量使用超过1年的品种加以对冲。本月13日重启的3年期央票,数量也仅为200亿元,据了解,其中很多也是来自市场的主动需求。
可以预计,在中央明确“政策转向”的指示前,央行更有可能会沿袭既有的操作路径,即以短期限品种为主,招标利率也继续保持平稳。实际上,昨日的1年期央票利率,已经是连续8周持平于3.5840%。
有资深债券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在做出大的货币政策转向之前,监管层往往会先通过微调及窗口指导的方式稳住银行与金融体系,然后才会考虑在信贷政策、实体经济等方面作出调整。他预计,明年初或许能看到一些实质性的松动。(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