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放贷
警惕疯狂揽储风险升温
今年以来,央行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以上,而9月5日和15日,根据央行要求,各家银行又上缴保证金存款准备金,预计约冻结银行资金9000亿元,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剧。
“在今年整体信贷额度紧张,监管从严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来达到资产表内表外转换的目的,绕开信贷额度限制。”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告诉记者,银行揽储花样百出,不少理财产品成了机构之间资金输送的通道,银行打着理财的幌子,以放贷为目的,从中赚取息差。
业内人士分析,中资银行间这一场“资金池”的账面游戏背后的潜在风险可能一直未被投资者所重视。佘闵华介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票据信贷类理财产品”“货币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然而在这些产品中真正在为投资者理财,保值增值的不多,部分银行采用“银银合作”或“银信合作”的模式来变相放贷。
第三方研究机构普益财富的分析师方瑞强调,投资信贷类产品看起来能够实现保本保息,但其中存有隐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信用风险,信贷类产品大部分既无担保、也不保本。对于此类产品,银行业只是代销,未对其增信,万一企业出现偿付困难,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视。
此外,持续上演的吸存大战导致的“冲规模”不仅会使银行存款波动剧烈、稳定性差,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佘闵华表示,银行还未适应“日均”指标的监管要求,季末、月末依然会调动资金来帮忙冲时点,如果银行依据季末的存款量来制定资金运用的话,容易产生失真的情况,所以银行揽存还需理性对待。
治标治本
突破利率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68亿元,而人民币存款同比减少2010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银行存款减少,未来各家银行争夺存款的竞争局面将愈发白热化。专家指出,依靠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来揽储只能是暂时行为,未来还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倒逼银行产品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不能一蹴而就。应通过试点的模式,从点到面,逐一覆盖,比如可以首先考虑在民间借贷成本较高的地区推广,另外也可在机构治理水平高、资质优的小银行先行展开。
此前,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不少人士担心这将会冲击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数量和收入。
在邱思甥看来,明年全球经济将维持缓慢复苏态势,负利率局面或许还将继续,明年市场上的主流仍会是收益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而灵活度又较高的偏保守型理财产品。他认为,银行应在符合《办法》的范围内创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理财品种,促进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借机树立银行良好的品牌形象。
郭田勇进一步指出,虽然银行高息揽储的格局可能短时间内还难以扭转,但随着《办法》的实施,目前鱼龙混杂的市场将得到规范,揽储目的性强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将有所收敛,且部分产品也将有望回归正道,真正为百姓财富保值增值所用。他强调:“整顿只是治标,治本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突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推进银行业健康发展。” 据新华社记者 姜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