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理财 还是伪理财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去年前三季度C PI涨幅高企导致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全社会的投资理财需求和银行的揽储放贷压力共振,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2011年股市、楼市投资吸纳资金能力大减,居民和企业的资金为了获得相对稳健的收益,没有悬念地流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2010年1月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依靠利差收益赚钱的国内银行业对资金吃紧,因此出于竞争存款资金、应对存贷比考核等需求,顺势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
之所以称之为“顺势”,曾刚认为,去年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种类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在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有旺盛的需求。
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详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便体现了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在银行发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替代信贷,一是变相揽储,这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伪理财”的特点。“所以,监管机构一直在进行规范,对以上两种倾向进行封堵。”他说。
还是要回归财富管理属性
随着2011年11月30日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银行“愿打”的情况下是否还会有人“愿挨”?
曾刚表示,今年全社会的投资保值需求仍将存在,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而银行业研究人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付立春则预测,随着流动性紧张得到缓解的预期可能逐渐加强,资金的成本也将下降,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能也随之下降。
银行业人士表示,如果与存款利率的利差缩小,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普通投资者的吸引力势必将减小,如何使得银行与投资者双双获利值得思考。银行如果不去发行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就可能会在同业竞争或与基金等其他相似行业的竞争中败阵。
郭田勇认为,从一个方面这反映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程度。反过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利于推动银行去积极创新。而从另一方面看,未来,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要回归到财富管理的属性,作成真正的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财富管理平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