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行长炮轰三大评级机构 称其是寡头垄断(2)
应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发展
事实上,在2010年6月,中国就有一批专家学者组成了“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他们在研究报告中称,美国评级机构严重威胁中国金融主权安全,美国评级模式及由其控制的国际评级体系潜藏着巨大风险,中国必须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评级体系,并推动本土评级机构主导国内评级市场。
周小川最近发表的观点,正是对上述报告主旨的重申。他指出,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未来要清理各种依靠外部评级的监管评价和规定。信用评级需要有前瞻性,中国需要支持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甚至是支持他们发展成为国际型评估机构。
鉴于国际评级市场主要由美国机构垄断的实际情况,他建议,今后中国可采取“双评级”模式,在判断经济形势时,既参考国外评级机构的信息,也注重国内评级机构的建议。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是一家中国本土评级机构。该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认为,问题的根本是,现存国际评级体系是“站在债务人的立场”,利用评级“话语权”,设立有利于债务人的评级标准,完全不顾债务国家的实际偿债能力,给予这类国家高信用等级,掩盖其信用风险。这不但侵蚀了债权国的利益,也使发达债务经济体耗尽了信用能力,成为危机深化的根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江涌认为,金融危机爆发本身就意味着,“三大评级公司所标榜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其实并不存在”。他研究发现,三大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总是“另眼相看”,比如中国2004年以前一直被标为BBB级(“适宜投资”的最低级别),中国的企业、机构普遍是不值得信任的BBB以下的“投机级”。迫于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压力,标准普尔到2008年才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提升到A+。
他表示,大债权国与大债务国之间信用等级“倒挂”,直接导致中国政府、特别是企业海外融资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负债累累的美国长期坐拥AAA等级,每年可以节省数千亿美元的利息支付,这本应是中国等债权国的合理、合法收益。”
关建中则认为,美国主导的现行评级体系直接影响中国的崛起。中央制定的“走出去”国家战略在现行国际评级体系框架下难以实施。“走出去”境外投融资决策所需要的风险信息,完全被美国机构所垄断,使中国不断面临投资风险。
他呼吁,中国应力促建立一个专门的国际评级监管机构,可以称作 “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当由各国的评级监管部门组成。这将有助于打破国际评级市场完全由美国一国机构垄断的不合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