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山西晚报:公车反腐,不在技术在制度

2011年01月27日 11:14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广州市委相关领导透露,从今年春节开始,广州将着手部署在全市市管干部公务用车上安装GPS终端和身份识别设备,规范对公车的管理。(1月26日《广州日报》)

  从给公车贴标签这种最为原始的技术手段到GPS监控的高级技术,公车反腐俨然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技术难题。民众皆纠结于技术手段的改进对于公车私用的治理,却未曾考虑到公车“私奔”恰恰是制度上的放纵和怂恿,用技术手段解决制度问题就像用监听技术解决官员贪腐问题一样不得要领。

  无奈的现实折射出公车治理的尴尬:不是公车不可治理,而是公权力不愿治理;不是公车无法求解,而是地方政府故作难解;不是腐败不能整治,而是利益集团不愿放手,更为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被某种力量牵引到对于具体细节和琐碎事务的纠缠之中,而相关部门则回避了原本更加严厉和更为根本性的责难。

  须知,公车私用是官员将纳税人的钱收为己用,而GPS监管则是纳税人再次出资对付这些不听话的官员,所以,GPS治理公车腐败实质上是花纳税人的钱去保护纳税人的钱,而相关官员却能置身事外,毫无问责之虞。

  纳税人成了“冤大头”还在兀自欢喜,倘若GPS监管有效也不枉“二次出资”的冤屈。问题在于,连公车数量多少都是讳莫如深的敏感话题,即使能够给我们所能见到的每一辆公车都喷上显著的标志,固然这些车不至于招摇于市,但那些漏网之鱼又该怎样计较?即便不计较GPS覆盖到每一辆公车上的浩大成本,GPS的实时跟踪数据是否只是领导桌面上的风景?而原本欢呼雀跃的民众却只能看到有关部门冷冰冰的通报,既不能对GPS进行直接的监管,也缺乏监管GPS监管者的可能,那么GPS治理公车腐败依旧只是地方政府左右手互博的游戏。

  只要制度的黑箱不被打开,无论技术手段如何精进,它都只是星空中的景观:看起来很美。只要特权生存的土壤仍旧存在,无论监管的技巧如何高超,它都只是外面的风景:可望而不可及。公车治理亦然,最应该追究的问题不是如何定位公车,而是要将之放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之下来考察,这不仅是国法党纪如何得到切实贯彻的问题,也是财政如何受到硬约束的问题,更是公民的监督权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

  倘若有关部门始终将目光集中在喷漆、GPS等技术手段对于公车的治理上,而丝毫不愿触及公车腐败的制度根源,连公车实际数量都不愿公布,那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来怀疑他们根本没有反腐的意愿,所有的一切,不过是敷衍民意的伪装。

  凯风(广东 媒体从业者)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