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后开始,广州要首先给市管干部的公车装载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便于监督管理,然后再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据悉,去年广州已在黄埔区、市财政局、市城管执法局三个单位试点用GPS对公务用车使用情况实时全程监控,较好地解决了公车私用问题,试运行期间平均节省费用达到24%。(《广州日报》1月26日)
公车私用是个老话题,GPS也不是什么新技术。这两者联姻纾解公车腐败顽疾,热议了N年,终于花开广州。客观地说,这个主意虽然没什么技术含量,却多少令私用的公车有了些后怕:又是全程监控,又是实时定位,感觉屁股后面长了只眼睛,奔驰在吃喝玩乐的路上,心里多少有些不淡定。
三个单位试点了,公车费用就降了24%,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但如果仅仅是多了个GPS而已、监管点到为止,那么,一旦被安装的车辆发现这个玩意儿也只是“只看不说”,就像古老的“狼来了”故事,这胆小的“24%”估计迟早也会“贞节不保”——因为三公消费之猛烈,说到底就是欲望不受约束的老理。技术,如果不能服务于制度,则再好的技术也徒具观赏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说,公众固然欣喜于广州公车反腐的胆识和勇气,但更关键的是,如果GPS仅仅到“监控”而已,就好比酒瓶子是新的,酒还是那个“内部监控”的质地。公车反腐之所以难,其实就是难在“自己反自己”。
此前,一组由网友在湖南湘潭大学门口拍摄的“公车私用”图片轰动网络,从公安用车、司法用车、工商用车到非税收入票据专用车、血防专用车,各种执法公车应有尽有;去年,“一个记者,一台摄像机,一段段视频,一幅幅公车私用的腐败图景”将吕建福带入公众的视野,3年来,他将镜头对准滥用职权的公务车,拍摄了数千张公务车私用与违规驾驶的照片……公车反腐取证如此容易,而我们却在GPS等所谓高新技术上纠结了这么多年,这究竟是“鸡同鸭讲”还是“北辙南辕”?
给公车涂颜色也好,为公车装GPS也罢,这是公车监管的第一步,此类技术要有意义,还得跟进两大步: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公民可以随时查询到公车的当日轨迹或历史轨迹,并且公车要能对“嫌疑轨迹”作出合情合理的说明;二是一旦发现公车有“私用记录”,需要有配套的责罚制度,如果“罚单”在装GPS之前都不甚明朗,追责的诚意与反腐的决心都不免令人生疑。
有一个细节当然更耐人寻味:公车改革或公车反腐的时候,总能有详细的数据佐证“成绩”,比如成本下降多少多少,但真正清算公车消费总账单的时候,又各王顾左右而言他。邓海建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