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权力空间需设广泛监督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信息公开提升到战略高度,暗示着反腐思路的某种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在反腐方面的亮点在于领导干部定期报告制度和财政预算公开改革。过去,我们习惯用高压来打压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反腐体系建设,说明决策层已经深刻意识到反腐具有艰巨性、阶段性的特点,同时充分认识到了其顽固性,应该从政治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管理方面共同入手,而这一切真正的体系化有赖于信息公开所带来的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和监督,共同编织一个反腐的密网,这样才能压缩权力泛滥的空间。”王敬波说。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领导干部定期报告制度和财政预算公开改革这两个亮点来讲,具体实施起来面临诸多困难。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认为,目前已经有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定期报告制度,但是因为没有公示环节,缺少真正的威慑力。
“在过渡阶段如何继续推进和完善领导干部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仍是今年中纪委的工作重点之一。”林喆说。
据了解,对预算公开来讲,则更是困难重重。行政成本在很多地方成为“死角”和“雷区”。即便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先行者——广州市,在2010年也出现了异常情况。
在2009年申请广州市公开政府预算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主要成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不知为何,广州市的预算公开工作在2010年比2009年有所退步,公开预算的部门没有2009年多。
尽管公开的困难不小,但王敬波仍对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规定寄予厚望,她认为,“针对性很强,在精简会议、经费控制特别是公车改革、财务信息公开等方面,都是将反腐工作向微观化角度去发展。如果反腐工作都能按既定的、精细的、准确的目标行进,无疑能够起到良好的反腐效果”。
“与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反腐方面,首先是编织了一个全社会反腐的密网,以信息公开推动群众监督,将反腐工作形成合力进行到底。此外,在微观层面上,提出了比较实在的制度。总体而言,政府部门需要社会的监督,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更加开放,群众的监督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更加能够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反腐工作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王敬波说。
□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解读·反腐 本报记者杜晓 本报实习生谷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