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官员贪腐”、“贫富分化”最易传染负面情绪
当前,以下哪类问题处理不好最容易导致负面心态传染?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分别选择“官员贪腐”(64%)、“贫富分化”(61%),排在第三位的为“房价过高”(43%)。这一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的现实。在网络及民间舆论中,一旦有了涉及这三个问题的新闻,跟帖、讨论连篇累牍,“骂声”迅速传染,负面情绪随之爆发。
近年来相继出现的落马高官和贪腐大案曝光之后,公众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常常伴有骂声、批评声。值得注意的是,公众骂的不仅仅是当事官员,而是直指腐败官员群体。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官员贪腐”最能诱发公众“负面情绪”,说明尽管这些年我国反腐倡廉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官员贪腐依然是民众最关注且最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之一,少数腐败官员导致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度降低。
一些民众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有相似感受的人就会产生相似的情绪,表现出共同的反应,这种负面情绪的传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群体性怨恨,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受访者认为“贫富分化”、“房价过高”容易导致负面情绪传染。虽然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是,随着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过高的房价成了大多数人的“不能承受之重”,公众不满情绪日益积累。这种相同的感受或者相似的情绪,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造成“井喷”,引发群体性抱怨,甚至会从网上走进现实,导致群体性事件。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公众对“官员贪腐”、“贫富分化”、“房价过高”的骂声中,虽然夹杂着一些偏激、侮辱性言辞,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探讨、善意的建议及对未来的期望。这三个问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公众对公平公正的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于百姓”是社会管理的最大误区
在引导社会心态方面,当下容易出现哪些误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67%)、“出现矛盾,不纳入法治轨道解决”(61%)、“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51%)。由此可见,在引导社会心态方面,公众对少数政府部门推卸责任、处理问题不纳入法治轨道、善做表面功夫等种种误区不满,期望政府能够担当相应的职责,并要落到实处。
我们注意到,很多负面情绪之所以演变成怨恨心理,很多事件之所以由小事而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与“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于百姓”、“出现矛盾不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不无关系。比如,当群体性事件爆发时,一些领导干部不去检查工作疏漏,不去及时发布信息保持信息公开透明,而是把责任归咎于“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的群众煽动”;在处理强拆、上访等事件时,一些领导干部不用法律维护百姓权益,而是采取截访、控访甚至非法拘禁等方式;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坐等事态恶化。
凡此种种,表明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引导社会心态方面存在欠缺。
创新社会管理重在治理腐败、贫富分化等“有形”难题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您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治理好腐败、贫富分化等‘有形’难题”(80%)、“完善表达机制与利益维护机制,使社会公平、公正”(69%)、“提高社会个体的幸福感和对社会的认同感”(41%)。由此可见,“心病还需良药治”,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的最好解药。
其实,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在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今年2月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当前,全国各地已经掀起一股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热潮。
有专家表示,重视社会心态其实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只不过是将保障的领域从物质和文化的层面,延伸到了精神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民生内涵的认识。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快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官员贪腐”、“贫富分化”、“房价过高”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把个人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提升社会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