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四川宜宾市城管执法局了解到,该市选拔的70名曾受到省、市表彰的优秀环卫工人已于18日起分4批前往新加坡考察学习,他们将通过参观、访问的形式,了解新加坡先进的环卫作业和管理经验。据悉,这是继去年组织61名环卫工人赴港澳考察后,宜宾市第二次由政府埋单组织优秀环卫工人出国(境)考察学习。(《人民日报》)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各方热议。赞同者认为环卫工也能出国考察是个突破;质疑者则指不伦不类,而且组织基层环卫工出国考察,对于提高环卫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究竟有多大用处值得怀疑。更有人提醒,不要有不相干的人在其中“鱼目混珠”……
反对
实是奖励劳模
不必非叫考察
报道称,“环卫工人出国让人倍感欣喜,也让人看到了出国学习机会的平等。以后应该给不同的群体更多的出国机会,构建一个科学的出国人员选取规则与学习效果测评体系。”这实在是一种古怪的逻辑。平等是一个好东西,但“出国学习机会的平等”却是伪命题。道理很简单,不是任何职业群体、任何行业都有出国考察的必要,追求如此字面上的机会平等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不是说环卫工就不能“像领导一样出国考察”,而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是真正的行业考察,想要借鉴和引入国外先进的环卫管理经验,环卫工并非是最合适的“学习对象”。这一点,无需否认。让环卫工出国开阔眼界见见世面是可行的,但要说学以致用“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就不太靠谱。同时,因此就说环卫工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其实也有些夸大其词了。
更愿意将“环卫工出国考察环卫管理”理解为一种劳动者福利,与有些地方组织劳模公费旅游没有本质的区别——本无不可,但又何必非要冠冕堂皇地套上一个“考察”的名头呢?而另一方面,关爱环卫工也未必一定要通过“出国考察”来表达。关爱底层劳动者,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一项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性系统工程。无论是建立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并贯彻落实,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者福利,还是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都是应有的题中之意。长期长效性的制度保障远远比组织一次或者几次劳动者出国旅游更给力,而如果没有前者作为支撑,“环卫工出国考察”终归是“一阵风运动”,看上去很美,徒具观赏价值罢了。
陈一舟
支持
更有实际价值
不应职业歧视
当环卫工人和出国考察两个词语交汇在一起时,必然引来诸多非议。敏感词与非敏感词的碰撞,也成为一个大新闻。认为环卫工人与出国毫无瓜葛,出国作为一个高规格待遇,应属于位高权重或家财万贯者的专属权利。思维定式下,对环卫工人带着浓厚的职业歧视心态,试问,何不将此看作是工人享受福利?政府为普通工人的技能提升买单,大有一种一视同仁的职业公平之态。
不应对环卫工身份带有“职业歧视”,认为其职业就应安分守己地“扫扫大街”、“倒倒垃圾”,将其束缚在一个最底层的工作岗位。在全国城市环境卫生乱象的大环境下,更应让城市建设的实际操作者出国多学习,最终取其精华,弃己糟粕,最终优化国内城市环境。
出国考察,依旧是一个公众心中未曾解开的心结。出国考察,一个常人眼中所谓“精英分子”或达官贵人的专利,近年来随着公费出国旅游等丑闻备受诟病。自此之后,关于出国考察人员的身份界定、阳光操作以及资金消耗的正规性成为舆论聚焦的关键点。倘若出国队伍大多是领导家属或关系户,那最终只会留得骂名与道德谴责,假公济私本来就是一种腐败。
环卫工人出国考察比环保部门官员出国更有实际价值。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的美容师”,可以借鉴外国城市环境建设的经验,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卸下对“出国考察”的追崇心态,也放下对环卫工的身份歧视,出国考察并非与环卫工无关。小岗位更能有大价值,也是一个对社会个体的职业尊重。
曾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