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物保护现状堪忧 盗墓者开铲车偷窃(图)(3)
下篇
1、帮凶青纱帐
“庄稼起来的七八九这三个月,是盗墓贼比较活跃的时候,有庄稼做掩护,不好发现。”孙凤池说。
彰武县刑警大队在2011年夏天破获了一起盗墓案。接到报警后,刑警大队大队长王雨龙带队去了现场。“我们一起去了20多个人,准备抓现行。到那一看,山上山下全是一人多高的庄稼。大家都说,没法抓现行了。第二天一早摸到他们住的地方,都在被窝里睡觉呢,堵个正着。”
辽墓一般都建在山里,平时人迹罕至,虽说山坡上大都也种了庄稼,但村民们往往是开春播种,秋天收获,平时就不再管。经常在山里出没的,只有羊倌。羊倌有时候帮忙,有时候也可能是帮凶。2011年夏天,彰武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接到村民报告,说是有盗墓贼出没的痕迹。文管所联合公安部门,一起在山上蹲了一个月,盗墓贼也没出现,回来休息一天,结果墓就被盗了。
2、游勇也狡猾
2004年,叶茂台23号墓被盗后,孙凤池上了圣迹山,成了看墓人。2004年、2005年,孙凤池两次与盗墓贼有过交锋。
孙凤池说:“他们分工明确,有人挖墓,有人放哨。我住在看护房里,房门什么时候开,甚至灯什么时候亮,他们都知道。”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张兴华说:“十来年前,他们就有手机、汽车了,盗墓用金属探测器,设备比我们好!挖完洞,都会回填上,避免被过早发现。”
彰武县文物管理办工作人员王庆宇说:“挖洞都用那种小铁锹,盗洞在地面上一般是1.2米长、0.6米宽。盗洞的位置,一般都打在墓顶上。”
王雨龙说:“一个案子里,来的全是河南人,组织的、挖洞的,6米深的洞,他们几天就挖完了。”
不过,破过几个盗墓案的王雨龙对这些盗墓贼的总体评价却不高:“就是一些散兵游勇,有的就是以前哪里有盗洞,他就接着在哪里再挖,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一般情况下,盗墓的头儿怕被抓不会在盗洞边,都是在山上遥控指挥。”
彰武县千佛寺的一座古墓曾经被盗,盗墓者挖了三米挖不动,走了。原来,墓葬的建造者在墓室顶建设了一个有泥土和石块组成的防盗层,盗洞挖过去,石块、泥土不停向下掉,盗墓贼重复作业看不到希望,只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