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驻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接受深圳报业集团记者专访时表示
“挺港36条”总体进展顺利
前海开发从理念到实践都体现了为粤港合作探索新路的精神
旧年行尽,万象更新。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昨日接受深圳报业集团记者专访,彭清华评点2011年香港经济表现,解读香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定位与机遇,并诠释了8月中旬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期间宣布的“挺港36条”的意义及落实的最新进展。彭清华亦对深圳前海在港深合作中的作用给予肯定,看好两地服务业合作的前景。
记者:感谢彭主任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接受我们的专访。2011年世界经济风云变幻,香港经济也随之波动。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您如何评价过去一年的香港经济,对香港经济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
彭清华:2011年,香港经济总体情况是好的,虽然受欧债危机加剧、美欧经济复苏乏力等不利因素影响,增长势头有所减弱,但仍保持了较快发展。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前三季度增长5.6%,预计全年增长5%,高于过去10年4%的平均增长率。香港比亚洲金融危机时的表现要硬朗得多,在“纽伦港”三个国际金融中心中,也是表现最好的一个。2011年的香港经济可以归纳为四个特点:一是强劲的内需部分抵消了外需疲弱的影响,经济基本面保持良好;二是资产市场震荡下行,但金融体系总体保持稳健;三是通胀率冲高回落,仍在高位波动;四是就业形势持续改善,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
从全年看,香港经济呈下行趋势,本地生产总值增幅从第一季度的7.5%,减至第二季度的5.3%、第三季度的4.3%,第四季度还会低一些。展望明年,香港外围的经济环境仍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小型城市经济体,香港的资本市场存在隐患,实体经济经营环境趋于严峻,出口持续下滑,就业及通胀压力增大。对于这些潜在风险,应保持高度警惕。但我总的判断,香港是危中有机,机遇大于挑战。我对香港经济有信心。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对明年香港经济潜在风险的判断,也是许多业内人士的担忧,信心的确是香港现在最需要的。
彭清华:几天前,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在会见赴京述职的曾荫权特首时,都对香港特区政府施政和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国家领导人重申,中央将继续坚定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保持香港社会长期繁荣稳定。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正会同特区政府抓紧落实“36条”支持香港发展、深化两地合作的政策措施,增强香港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为香港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最近一个时期,习近平副主席多次在北京会见香港各界访京团,都特别强调,香港各界只要按照胡锦涛主席提出的“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的总体要求,脚踏实地去做,就一定能克服当前困难和挑战,迎来更大发展和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央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都传达了同一个重要信息:香港与祖国休戚相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伟大祖国始终是香港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记者:香港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在您看来,香港未来发展的机遇在哪里?
彭清华:从短期看,香港经济受外围影响会产生一定波动。从长远看,香港经济走势会总体向好。我认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来自内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样一个重大战略转变。香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祖国发展大局中谋求自身的更大发展。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香港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两次转型,都是内地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是由以转口贸易为主向工业化转型。20世纪50年代以前,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50年代初,由于西方国家对华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几乎停顿。这时大量移民、资金和技术从内地流入香港,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香港采用出口导向策略,发展起纺织、成衣、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0年代,内地“三趟快车”开通、东深引水工程竣工,为香港提供了稳定价廉的鲜活食品和淡水供给,成为香港社会稳定和工业起飞的重要支撑。1970年,香港工业产品出口已占到总出口的81%,这标志着香港由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成功实现第一次经济转型。
第二次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70年代末,祖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港人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制造业纷纷迁入内地,利用内地的低成本提高香港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到90年代中期,香港有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内地。制造业北移留出巨大空间,促进了香港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成功实现第二次转型,形成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香港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密切相关。香港同胞正是凭着自己的敏锐和拼搏,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取得了引为自豪的成就。
现在,香港与内地经济关联度进一步提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内地已成为香港最大贸易伙伴,香港对内地贸易依存度已超过美、日、欧的总和。内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资超过香港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内地上市公司占港交所总市值比重超过二分之一,内地游客占访港旅客总量的三分之二,内地还是香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和能源供应地。香港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是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还是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这种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说明,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香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香港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充满困难和挑战,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是大势所趋,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东移也是大势所趋。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内容单独成章,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致力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然通过两地合作,给香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上个月,首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在香港举行,引起了政商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的开放战略强调的是“引进来”,现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国家更加强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中央鼓励内地企业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您认为香港对于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能发挥哪些独特的作用?这对香港企业的发展意义又何在?
彭清华: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是从“引进来”开始的。今年是中国加入WTO10周年。过去10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对外投资也有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对外投资3172亿美元,其中63%是内地对香港或通过香港对海外的投资。总体上看,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仍不成比例,当然,这有历史的原因。香港有宽松自由的市场环境、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专业服务体系,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大有作为。
内地与香港企业携手联合走出去,可以在国际竞争中磨砺、成长、壮大,在相互合作中实现互利双赢。两地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以联合投资、联合投标、联合承揽项目等多种方式合作,优势互补,增强实力,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香港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香港的海外投资过去主要集中在内地、欧美和东南亚等市场,但在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香港资本存量小,影响力有限。在欧美等传统市场日趋饱和及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两地企业携手开拓这些新的市场,有利于建立新的商业网络,扩大香港企业的发展空间,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为香港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李克强副总理今年8月访港,宣布了六大方面36项中央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政策措施,这和“十二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关系?
彭清华:“十二五”规划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绘制的是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它是一个总政策、总方针,还需要有具体细化的政策措施来贯彻落实。
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期间,代表中央政府宣布的六大方面36项政策措施,通常称“36条”,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的内容一脉相承,是对“十二五”规划有关政策主张的细化,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具体举措。当然,这并不是全部措施,随着两地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还会有其他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