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风起于青萍之末。
100天前,当地时间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区一名叫卖水果的小贩因抗议城管“粗暴执法”而自焚。
没有任何人料到,这名26岁青年的个人悲剧,揭开了新世纪中东第二个十年剧烈动荡的序幕。
迄今,中东动荡走向扑朔迷离,给这个地区和世界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
新十年伊始,中东一系列国家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冲击当地社会秩序。国不安,民难安,而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也给整个世界带来不安
中东,连结三洲——欧洲、亚洲和非洲,交汇三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占据着世界“枢纽”的位置。
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悠久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使中东在近现代国际体系中占据不同寻常的地位。中东或源自中东的重大事件,对世界格局往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持续60多年的阿以争端及其背后的大国角逐,到30多年前爆发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从20年前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到8年前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属于中东又决不仅仅属于中东,世界为之震撼。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中东再度震动世界。
1月14日:执政23年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去国匆匆。
2月11日:执政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
2月中下旬起:利比亚局势恶化,各国大规模撤离在利公民,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发生激烈冲突。
3月15日:巴林国王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沙特阿拉伯等国安全部队进入巴林维持秩序。
3月19日起:法英美等国联合对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及其周边展开猛烈空袭。
3月25日:执政33年的也门总统萨利赫宣布愿在宪法框架内,以和平对话方式移交权力。
……
百日之内,叙利亚、科威特、约旦、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阿曼、沙特阿拉伯等一系列中东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动荡原因,不同国家存在很大差别,难以一概而论。国际政治分析人士认为,在突尼斯和埃及,改善民生的诉求最为普遍、强烈;巴林动荡的背后,显然还同时存在教派分歧;至于利比亚和也门,长期以来的部落利益纠结成为动荡发生和加剧的重要原因。外部势力或明或暗的介入,也使中东动荡局面趋于复杂,而内外多种因素的交织,使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不论何种原因,动荡已经发生,带来诸多不幸。
——动荡中,许多人失去生命。
3月24日,首都的黎波里,面向大海的一片沙滩。
几十名青壮男子抬着13具棺木,走向沙滩上已经挖好的墓坑。在哭泣和呼喊声中,棺木入土,人群渐渐散去。
墓旁一处凸起的乱石上,一位身穿褐色长衫的老人垂头而坐,在灰暗天幕的衬托下,如同一帧孤独而悲凉的剪影。
根据利比亚政府公布的数字,截至26日,在西方联军空袭中,至少114名平民身亡,数百人受伤。
动荡期间,突尼斯,110人死亡;埃及,365名平民死亡;也门,迄今约100人死亡。
——动荡中,更多人背井离乡。
中东动荡,引发一波又一波难民潮。
突尼斯发生动荡后,短短时间里,逾1.5万突尼斯人涌入意大利最南端的兰佩杜萨小岛。
利比亚发生内乱后,除数以万计的各国公民撤离外,迄今已有超过33万人逃离国境。
意大利有关机构估计,中东持续动荡,可能导致上百万难民涌向邻近的欧洲国家。
新华社记者在突尼斯和利比亚边境看到,逃难者三五成群涌入突尼斯。一些人双脚刚刚迈过国境线,就双膝跪地狂吻脚下的土地。
“一个国家如果陷入动乱,连人的生命和尊严都没了,哪里还有幸福和安宁,”一位名叫穆斯塔法的青年流着眼泪说。
——动荡中,无数人失去安全感。
动荡期间,埃及出现治安真空,甚至有逃犯冒充警察在公路设立关卡敲诈勒索,首都开罗许多居民入夜后用笨重家具堵在门后,睡觉时枕边都放着菜刀或枪支。
也门南部经济中心亚丁一名居民说,最近,她在家中每天都听到枪声,几个小孩一听见枪声就吓得直哭。连日骚乱,让一家老小担惊受怕。
“每到晚上八九点钟,成串橘红色防空炮弹从四面八方升腾起来,在天幕中结成张张火网。高射炮哒哒哒的射击声、炮弹在空中的爆炸声以及西方战机的轰炸声交织在一起,”这是新华社记者亲历的的黎波里之夜。
国不安,民难安。
动荡蔓延,外部干预,多重因素互相交织,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人身安全失去保障。中东动荡已满百日,走向迄今晦暗不明。地区发展的不确定,令整个世界感到不安。
中东动荡给地区和世界经济造成损失,引发“外溢效应”。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无一例外受到冲击,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更多变数
如果说全球经济一盘棋,那么,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里,中东显然是一个重要“棋眼”,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
不必往历史的更深处追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努里尔·鲁比尼指出,过去40年间发生的5次全球衰退,有3次因油价暴涨引起,而“中东地区的严重动荡一直是油价暴涨之源”。
鲁比尼的警告令人惊心:“中东政治动乱可能造成重大经济和金融后果”,全球经济因此面临滞胀风险,“如果滞胀真的发生,我们就有很大风险面临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
中东是世界最主要产油区,日产原油占世界日均产量近三分之一。世界十大产油国中,6个在中东。因此,中东的任何风吹草动,往往第一时间就在国际油价中得到体现。
事实也正是如此。
1月,突尼斯和埃及相继发生动荡后,国际油价立即发生波动,而突尼斯和埃及甚至皆非产油国。油价“闻风而涨”,缘于两国地处中东。
2月,利比亚安全局势急剧恶化后,原油日产量从原来的160万桶骤减至约40万桶,国际能源市场进一步出现“恐慌溢价”。至3月2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和利比亚局势动荡前相比,飙升了25%以上。
3月初,尽管美国原油供应暂时无虞,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表示:国际油价长期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升通胀预期,减弱民众消费信心。
3月19日,西方开始军事打击后,利比亚原油出口完全中断,多个欧洲进口国“全线告急”,其中不少是欧债危机的重灾国。经济学家警告,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可能再度引发欧元区金融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