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经济体也同样深受冲击,因油价上涨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的负面影响甚至更为明显。
英国汇丰银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油价如果达到每桶120美元,可能使印度的消费价格指数升幅增加1.3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增加1.2个百分点。
……
21世纪的世界,各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结成共损共荣、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中东动荡不仅给当事国家和地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打击了海内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更直接推高国际油价,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牵动着全球神经。
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首席策略师加纳认为,如果油价由于中东局势升至每桶120美元,全球经济可能会再度陷入衰退。
高盛公司指出,如果动荡有进一步扩散的危险,油价或很快进一步上涨。高油价持续时间越长,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就越明显。
政治稳定从来都与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生死攸关”,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如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中东的稳定与安全,与世界的稳定与安全息息相关,而中东历次动荡,无论起因还是进程,也都摆脱不开国际背景,直接或间接的外部介入,往往使动荡局面更趋复杂。历史一再表明,大乱并不是通往大治的途径
中东的重大事件,从来都不仅仅只在中东舞台上演。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纵深发展,中东在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进程中的意义更加凸显。
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东国家难以“独善其身”,一再成为大国势力图谋染指和争夺的对象,国家自主发展的权利受损。
回顾二战以来的中东历次动荡,外部介入的影子总是时隐时现,挥之不去。
这一次也不例外,大国的幕后活动和直接干预,在百日来不断蔓延的中东动荡中,一直如影相随,并使动荡局面趋于复杂。
特别是法英美等国针对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发起的军事打击,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巨大争议。包括阿盟和非盟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官员、多国政府领导人和智库学者质疑,西方联军的行动超出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在利设立禁飞区的决议范围。
西班牙《起义报》认为:“西方有节制地在突尼斯和埃及内部挑起矛盾,以便制造出多米诺效应和‘蔓延’假象,并逐渐渗透到也门、阿尔及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
西方对卡扎菲政府军的空袭持续4天后,英国《卫报》网站发表文章指出:“英国和法国在军事干预利比亚的问题上遭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批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就像大多数英国人对政府的动机持怀疑态度那样,全球许多国家也认为西方此次行动风险极大,是出于私心且表里不一。”
无利不起早。对于“私心”,美国《洛杉矶时报》作了这样的解读:“面临着明年的大选,法国总统萨科齐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利比亚与4个对法国来说极具战略意义的法语国家——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乍得和尼日尔接壤。法国还从利比亚进口石油。”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鲁滨逊同样直截了当:“请停止进行有关普遍人权和自由的说教吧。我们都知道,这并不关乎正义,而是关乎权力。”
多年来,中东一直是全球恐怖主义活跃地区,民族矛盾和教派矛盾等纠结在一起,如果动荡蔓延,继续出现难民潮,有可能影响该地区许多国家的安全,对世界安全局势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目前,持续100天的动荡已经引发人们对全球反恐前景的担忧。政府间发展机构警告说:“我们担心发生在利比亚的一幕会促使索马里、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恐怖组织到非洲大陆重新部署。”
不仅如此,中东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对世界海上贸易也带来新的安全风险。埃及控制着承担全球8%海运贸易的苏伊士运河;巴林位于波斯湾入海口;与索马里隔海相望的也门镇守亚丁湾,扼红海与印度洋交通之咽喉。中东的稳定,攸关全球能源运输和货物运输的安危。
……
动荡中的人们,常常在希望与现实中徘徊,然而历史的足迹总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历史早已一再证明,动荡的结果,往往可能与善良人们的初衷南辕北辙,因为大乱并不是通往大治的途径,反而可能导致经年动荡的后果,使经济出现倒退,百姓利益受损。
在全球化时代,中东以及世界各国民众无疑都具有紧随时代大潮、加速自身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强烈愿望。但世界现代化进程告诉人们,国家要发展,首先要稳定。只有稳定,才有经济进步、民生改善和长治久安,才能真正赶上并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并有所贡献,享有尊严。
从全球视野看中东,虽然动荡走向迄今晦暗不明,给中东和世界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但自主、稳定、和平、发展、繁荣,这既是中东民众对自己与国家未来的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对中东未来的祝福。(执笔记者:包尔文、齐紫剑、徐剑梅;参与记者:薛磊、吴中敏、康新文、辛俭强、王秋韵、蔺妍、赵卓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