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日,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本·拉登被击毙时的藏身处曝光。当天早些时候,美军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发起针对本·拉丹的“定点”行动并将其击毙。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时代》(5月20日)
本·拉登的末日
奥萨马·本·拉登,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在近15年来的美国现代政治中,追捕拉登是少数几个被各方坚定贯彻执行的努力之一。而击毙拉登的突袭行动,也显示了奥巴马总统的决心、耐心和力量。拉登之死让美国走出了十年来的低谷,让坚信自己能完成任何艰难使命的美国人松了口气。
美国《商业周刊》(5月9日)
为什么拉登输了
美国并非建立在伟大光辉之上,也不是历史的必然产物,《独立宣言》明确表示国家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国民安全、自由和追求幸福。这种缺乏特定意识形态的言辞,是美国不断胜利的原因,也是拉登输掉的原因。因为美国让世界看到了迄今最成功的国家组织原则,其实是建立在简单理念之上。
英国《经济学人》(5月7日)
现在,干掉他的梦想
拉登的死,对渴望世界更安全的人们来说不是任务的终结,而是更明确了当前的任务,那就是让他所代表的“圣战”从此与世隔绝。拉登之所以成功,第一是他处心积虑使用暴力,激起了穆斯林和西方世界的相互仇恨;第二是他将自己挑起的争端包装成文明的冲突。不过,拉登思想的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西方民主思想和生活方式正在影响穆斯林社会,而拉登靠暴力实现拯救自己心目中世界的梦想,也引发穆斯林世界对他的厌恶。像阿拉伯世界的民主革命运动,便在摒弃拉登极端主义思想的同时,谋求宗教和世俗和平共存的良机。如何推动这种变化?首先,不能降低反恐力度;第二,要让穆斯林世界自己来粉碎拉登的圣战运动;第三,西方国家应该支持阿拉伯革命运动。拉登的死正值阿拉伯世界的新思潮时期,这一时机不容错过。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5月14日)
就地为救灾做贡献
众多的志愿者、NPO(非营利组织)参加了日本地震的救援活动。抗震救灾不一定要去灾区,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同样能做出贡献来。大量受灾市民需要从灾区转移出来,有相当多的家庭,让出了空房间给灾民居住。地震后,NPO还成立了“救援东日本大地震的全国网络”,让志愿者能够以多种方式参与救灾。
法国《发展》(5月号)
高校的秘密
对于法国学生和家长来说,高等商校的文凭就是未来职业成功的保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大商校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它们扩大规模,招揽高素质教师,扩大国际知名度,以期提高排名。这些举措大大增加了高校的财政负担。为此,高校间出现了吸引私人投资及合并和战略联合的新趋势。
德国《明镜》周刊(5月9日)
“基洛尼莫”秘密行动
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在寻找恐怖主义教父拉登,甚至不惜动用航母、卫星和无人侦察机。这一史上规模最大的搜捕行动现在终于有了结果,一个杀人无数的凶手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让基地组织头目倒霉的是来自关塔那摩监狱的信息。打死拉登让人松了一口气,但也招致各方批评。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