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美国经济是如何走向全面破产的 (2)
在二战(二战对结束大萧条的贡献远远强于新政)的紧急关头,美国政府变得极为臃肿膨胀,但很了不起的是,在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执掌白宫和小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 Jr)掌管联储的20世纪中期,美国迎来了健全货币和财政清廉的黄金时代,这样的膨胀由此得到了短暂的遏制。
接下来,林登·B·约翰逊总统(Lyndon B. Johnson)带来了“大炮加黄油”的过激政策,到1971年,在一个背信弃义的周末,这一倾向在马里兰州戴维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当时,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最终决定黄金和美元之间不能进行兑换,实质上等于赖掉了本国的债务。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比水门事件更严重的罪过——意味着国家金融纪律的覆灭和长达40年的狂欢的开始。在这40年间,我们生活奢侈,将经常账目赤字累积到了8万亿美元之多。实际上,美国经历了一次内部杠杆收购,把总债务(公共和私人)和经济产出之间的比率从约为1.6的历史水平增加到了约3.6。由此而来的是30万亿美元的超额债务(超过了总债务56万亿美元的一半),至今还威胁着美国的经济。
这样的债务爆炸是流动资金把戏的产物,这种把戏是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尼克松当政期间发明的。弗里德曼是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英雄,实际上却为货币供应的无止境扩张播下了种子。今年庆祝百年华诞的联储在上世纪70年代推动了货物和商品的极度通胀,全靠保罗·A·沃尔克(Paul A. Volcker)的钢铁意志,这样的局势才得到了控制。沃尔克是1979到1987年间的联储主席。
在他的继任者、蒙羞的英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管理下,联储把弗里德曼的那些孱弱的货币扩张规则抛在一边,在过长的时间里,联储把利息率维持在过低的水平,并向华尔街注入了大量新发行货币。最终以“格林斯潘对策”(Greenspan put)命名的央行理念由于联储1998年对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的援助这一不可原谅之举,而得到了强化。“格林斯潘对策”指的是联储的不成文承诺,即如果市场资产价格下跌,它将会介入,就像他们在1987年的股灾发生后做得那样。
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之所以没有引发通货膨胀,仅仅是因为国内的商品和劳动力价格被来自亚洲工厂的大量进口产品所压制。通过离岸外包美国的可交易货物业务,联储遏制住了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可是由此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也导致金融资产领域的价格飙升。格林斯潘的纵容态度催生了美国历史上最繁荣的股市,自1987年发生股灾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的股指上涨了五倍。
美国人很快停止储蓄,花掉了他们所赚到的每分钱和能借到的每笔款。受到1997年金融危机重创的亚洲国家也非常配合。这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它们的中央银行变成了一系列的货币“捕蟑盒”,主权债务在那里只进不出。我们一直靠借贷度日,而且是在花亚洲人借出的钱。
这种变化强化了里根派的陈腐观念,即“赤字不要紧”,它还强化了一个现实,即美国“公开持有”的12万亿美元国债里,有近5万亿国债实际上是藏在各国中央银行的保险库里的。在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任内实施的多个引人侧目的举措中,远离谨慎财政是后果最严重的一项,这也是身为里根政府预算主管的我在1985年辞职的一个原因。此举为共和党人彻底抛弃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的平衡预算政策打造了一个样板,也让乔治·W·布什走上了不归路,他用两场师出无名的昂贵战争、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大肆扩张,以及针对富人的一系列减税措施,把美国送入了破产境地。华盛顿的说客们变成了国家税收政策的实际操控者。共和党的确奉行的是凯恩斯主义,只不过这是针对富人的凯恩斯主义。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爆炸性增长,我们有诸多翔实记录。虚假的信用评级、证劵化欺诈、以及抵押贷款放贷人、原始债权人和经纪人有意为之的不当操作都帮助引发了这种增长。更鲜为人知的是,截止到2008年的八年中,华尔街十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大规模扩张。尽管银行的微薄股本几乎没有增长,可是他们对不稳定的“热钱”的依赖度却在飙升,这是因为,来自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的优秀监管利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被彻底废除了。
2008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华尔街把枪抵在华盛顿的脑袋上,后者几周之内就开始给哀鸿遍野的金融业输血,实施了一番惊慌失措的混乱救援和印钞行动。这是美国金融史上最可耻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