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 → raybetapp2涓嬭浇 → 国内新闻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温家宝欧洲行经贸成果丰硕,但中国仍需重视与欧洲的意识形态分歧
本刊记者/赵杰
10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结束了为期8天的欧洲之行。此次他足迹踏及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土耳其和德国等五个国家,参加了70多场活动。随访的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介绍此行情况时表示,温家宝“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做各方工作”,宣示了中国的政策主张,提升了中国与往访国双边关系水平,推动了中欧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发展。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多名国际问题专家看来,温家宝此行的收获主要体现在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合作的“大单”,而往访国的高规格接待也凸显对中国的高度重视。但是,尚不能因此就简单认为中欧关系进入“蜜月期”,双方背后的意识形态分歧仍不容忽视。
中欧经贸成果颇丰
根据中国外交部网站,中意双方签署了17项合作文件和协议,涉及司法、文化、科技、环保等众多领域,还共同发表了《中意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三年两国务实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项目,提出了5年内双边经贸总额翻番的目标。
中国还同比利时有关方面签署了在核能、电信、质检等领域的合作文件。同时,温家宝中途改变行程赴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时,后者表示继续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双方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国与希腊发表了《中希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温家宝宣布中方已经购买并积极考虑继续持有和购买希腊国债,提出今后5年两国贸易翻一番,达到80亿美元的目标。这对于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无疑是雪中送炭。
“从双方发展经贸关系角度看,应该说成果非常丰硕,由此可以说此次访问非常成功”,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荣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温家宝此次访欧活动向世界传出一个信号,就是中欧之间相互重视与对方的关系,并愿意促进合作和共同发展。
纵观温家宝对欧洲几国的访问,或非偶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认为,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轴心国,其经济和政治地位举足轻重,与德国交好显然可以促进与欧盟整体的关系发展;比利时在一定意义上可算作欧盟的首都,同样在欧盟成员国之间有着重要地位;意大利作为欧盟六个创始国之一,并与中国有着中小企业较多、旅游业兴旺等相似的国情特点,加强与其的合作无疑是必须的。
他认为,希腊遭遇了债务危机重创,中国对其伸出援手显示出助其共渡难关的诚意,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负责任和敢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在温家宝的整个行程中,与土耳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意义同样不可小觑。“中国所取得的这一成果非常重要”,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张健雄认为,作为一个亲美国家的土耳其,能够和中国深化关系,无疑是对美国保守势力的一个挫败。
意识形态分歧短期难除
张健雄特别指出的美国保守势力因素,在诸多观察人士看来,也是温家宝展开上述系列活动的重要动因之一。温家宝访欧前夜,美国方面正针对中国人民币升值展开了新一轮施压。9月29日美国会众议院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
欧洲行期间,温家宝在各个重要场合,都提出“切勿向人民币问题施压”的呼吁。由此,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温家宝此行的最大战略目标是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争取欧洲支持并对抗美国。
胡荣华认为,中美关系因人民币汇率问题而呈微妙变化,因此会让中欧关系尤其引人注目,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美国指责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声音近年来一直都有,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中欧关系发展就是要针对美国。
但是,她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指出,在美国保守派指责中国的同时,欧盟成员国内也有不少含蓄指责的声音,加之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一向并不平坦,吃掉经济合作大单的糖果之后转瞬可以举起大棒的出尔反尔举动也有先例。
胡荣华所描述的这种在欧盟成员国内部存在的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分歧久已有之。
就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德国一贯持支持态度,此前曾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的前比利时王国驻华大使万德斯也曾坚决表示予以支持。
但是,这并不妨碍另外一些反对的声音存在。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情况亦然。就在温家宝离开欧洲回国的同时,G7财长会议和IMF会议召开,针对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的货币被低估问题达成了一致共识。不过相较下月将要举行的G20韩国首尔峰会,后者显然更值得关注。
张健雄认为,从欧盟来看,一方面汇率问题是个长期问题,中欧双方以及欧盟成员国内部的分歧暂时不会消除,只是在不同阶段呈现给中国的压力不同;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过去,欧盟一些国家需要和中国合作以恢复经济。
欧盟各国的意见分歧,会使得它们暂时无法形成统一的声音并与美国站在一起。但是,至于此行是否就能真正达到中国的预期,是否就能瓦解美欧同盟,“效果尚待观察,应往前看”。
“蜜月期”一说存疑
此间有不少媒体认为中欧关系因温家宝欧洲之行而进入“蜜月期”,这种说法主要基于访问期间到访国的可谓空前的高规格接待方式,以及收获囊中的一笔笔合作“大单”。
在温家宝访问希腊期间,有“希腊总理成为中国总理导游”之戏谑表述见诸报端;而温家宝临时更改访问行程,应邀访问德国,德国总理坚持选择梅泽贝格宫这一只接待与德有亲密关系的少数国家政要的国宾馆,作为会晤地点。一时间,此番会晤成为媒体聚焦之热点。
但是,这一切现象是否可以与中欧“蜜月期”画上等号?胡荣华认为需冷静、理性看待,因为虽然外交成果上进步很大、成效也很明显,“但也要正视其与中国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一些价值形态上的分歧”。
她认为,就目前的双方关系看,无论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多好,都不可能达到“联姻”的“蜜月期”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有待双方更多的努力。“在经济交往进一步密切的同时,要完全吃透对方的心理并考量其经济利益背后的价值取向,中国还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深入研究,同时需要双方更进一步地沟通”。
沈骥如提醒,中欧双方目前面临的意识形态差异等方面的问题是必须正视和面对的,并且随着经济合作的密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锋也会时不时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双方增进民间往来,消除意识形态的歧视而代之以更多的信任、了解和尊重。 ★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专题:温家宝出访欧洲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