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国内新闻

信息成未来战争双刃剑 突破“信息洪流”重在观念

2010年12月16日 09:0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警惕“信息中毒” 超越“信息洪流”

  过多过滥过细的信息使美军参战人员慨叹:情报部门的军官有时变得与敌人一样可怕

  突破“信息洪流”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战术问题,而是人的观念问题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信息作为一种核心资源,日益成为作战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提升作战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和决定作战胜负的第一要素,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并在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

  然而,信息无论怎么重要,它也仅仅只是一种资源,一种作战的工具和手段,不是战争的全部。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信息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信息有助于实时感知战场态势,是实现战场透明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提升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倍增器”和实施精确打击的“引导器”。另一方面,过量战场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有效利用,必然带来新的战争阻力,形成新的战争迷雾。

  在技术落后的时代,由于搜集情报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弱,作战人员往往容易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为层层战争迷雾所困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战人员在战场上具有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和近乎实时的信息传输能力。然而,面对海量的战场信息,作战人员又往往无所适从,陷入“信息洪流”的漩涡。

  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为了取得绝对的制信息权,动用了从地面、海上、空中和太空各种传感器和侦察器材对伊拉克有价值的目标进行了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仅空中侦察一项,美英联军就动用了约80架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的飞机,共出动1000余架次,搜集了约4.2万幅战场图像,提供了2400任务小时的信号情报覆盖,3200小时的全战斗任务录像,1700小时的运动目标指示覆盖。如此海量的情报信息“使联军的各个层次的情报机构都面临着对其任务和情报需求毫无用处的信息数据流的冲击。”信息传播不是以对情报用户需要的预估为基础,而是滥发到各个单位。“似乎所有的数据、信息和产品都是通过一条过度拥堵的通信线路被推了出去,而没有想到谁究竟需要什么,以及他们什么时候需要它。”这种“信息洪流”不仅带来了时间和通信宽带的巨大浪费,而且使战场指挥员和各级情报信息交换中心无所适从。过多过滥过细的情报使美军参战人员慨叹“情报部门的军官有时与敌人一样可怕,变成了一种威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专家发出了防止“信息中毒”的警告。所谓“信息中毒”,就是指大量的信息使人们陷入巨大的精神困惑之中,使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陷入停滞,同时又不断地寻求信息刺激。如果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就会产生无法忍受的焦虑感和空虚感。这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经历何其相似。美国学者曼努尔·卡斯特利斯等认为,出生在数字时代的人们由于面对大量的信息,同时又没有时间去分析、整理和消化这些信息,往往产生一种破碎的思维方式,所以,尽管有如此多的信息,但最终可能导致什么也不知道。被“信息洪流”所淹没的人们往往失去了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失去了对信息的利用能力,从而变成了信息的奴隶。

  美军战后对这种贪大求全、冗赘重复以及不注重情报甄别的信息整理、加工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强大的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能力并不就是信息优势本身。由于情报分析和处理的专家不足,致使广大参战人员在海量的情报信息面前无所适从,从而失去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美军认为突破“信息洪流”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人的观念问题。

  超越“信息洪流”,首先要对信息本身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那就是信息只是一种资源、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只是人们用于达成作战目的的一种方式。战争中的一切资源都要为人所用,信息当然也不例外。如果战争中的人们不能成为战场信息的主人而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反而成为信息的奴隶,那么信息就走到了它的对立面。其次,超越“信息洪流”要求我们对“战场透明”这一概念有辩证的认识。所谓“战场透明”只是相对的,如果追求绝对的“战场透明”可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那就是由于对战场信息无止境的追求,从而导致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或“信息中毒”,这样不但没有能“拨开战场的迷雾”,反而陷入了“信息洪流”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再次,超越“信息洪流”要求我们切记:简洁是战争的基本原则。对于战场信息的获取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而不是一味的贪多贪全。制胜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战场信息的处理、挖掘和综合利用能力。(王阳华 聂征)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