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评论的人,被看做一个社会的观察者,回顾这一年中我们评论过的重大事件、关注过的热点新闻,几乎都与一个东西有关,那就是——微博。
很多新闻事件从微博发端,或者因微博推动其发展。给力、神马、浮云等年度热词和流行语,从微博登上了传统媒体,被人们频繁使用。一大批理性公民,转战微博这个新的舞台。一些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也纷纷上网“织围脖”。年初,微博还登上了“两会”这个中国最高的政治舞台;年底,悲剧性的“钱云会”事件,催生了史上第一个“微博观察团”。虽然以微博为媒介的公众参与尝试,结果如何可能要等到下一年才能揭晓,但它毕竟为民意表达和官民互动提供了一个新的通道,也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减压器的作用。
微博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被引进之后,也经过了一些“本土化”的改造,但借助其巨大的传播功能,却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国外影响最大的微博类网站上,用户大多在谈论吃喝玩乐,关注明星八卦,分享一切好玩的东西;在我们这里,虽然粉丝最多的“微博之王”也是娱乐明星,但真正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还是那些“有态度”的理性公民,他们更多用微博来传播新闻事件、讨论严肃的社会问题。国外的状况,或许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表达和宣泄渠道,可以从成熟和更具公信力的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在我们这里,微博恰巧填补了这些空缺,所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微博开始显示其巨大影响,甚至以直播的方式推动事件的发展,当属宜黄事件。通过微博,这一事件的全过程被呈现到网友面前,最后,发布信息的记者、受害者的家人、当地政府官员,都出现在微博的同一个平台上,这样的景象,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步骤,也改写了新闻传播的模式。微博也让一些人露出了层层包裹下的真面目,有人因学历造假被揭穿、有公众人物露出了伪精英真恶俗的真面容。还有一些意见领袖和打假先锋,掌握了微博这个新武器,干得风生水起。直到最近的钱云会事件,博友从线上走到线下,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
微博改变的,不仅是信息的传播形态,还有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态。一方面,在虚拟空间中,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变得松散,微博又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表达空间,人们之间更加陌生,可能每天互动却从未见面;另一方面,也为社会重建提供了网络空间,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表达自由,任何人都可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兴趣,同时这也需要重新建立秩序和规则,这些规则,不是为表达设置障碍,而是鼓励公民理性表达、承担责任。“微博观察团”,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希望。
随着微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围观改变中国”。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样的表述有些夸大,对此不宜过于乐观。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一些比较极端的个案,在围观下可能获得快速解决,比如“河南考生李盟盟被落榜”“腾讯与360大战”等;但一些反映深层矛盾的事件,比如网友围观最集中的各种拆迁血案、这样那样的“日记门”,不少最后都不了了之,或者异地重演。由此可见,围观固然重要,规章制度的改进完善和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还需要公权部门对民意的虚心听取和积极回应。
无论如何,微博仍是这一年最具标志性的事物,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将年度人物颁给了“微博客”,2010年将以“微博元年”而被人们一再记起,以微博为媒介的理性表达和公民参与,仍未完待续……(丁永勋)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