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策划“卖身救父”是“隔墙丢砖头”式监督

2011年01月07日 09:1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虽然湖北十堰男子彭宝泉等人策划的“女子卖身救父”,有了一个光明的结果:竹溪县当地官员同意放出被关精神病院14年的竹溪男子郭元荣。但对此行为,十堰市宣传部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此事是由彭宝泉等人虚构郭元荣女儿卖身救父,诱导媒体和网民关注,从而把事情搞大,是一种欺骗行为。(据1月5日《新京报》)

  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上纲上线。欺骗的定义是“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从而使人上当”。而在这起策划事件中,并没有人真的上当,对绝大多数旁观者和网友来说,几乎是在知道这个事件的同时,也知道了事件的真相。

  至于说当地警方,同样没有因为这样的欺骗行为上当。从因果关系上讲,其之所以放人,不是因为策划者有欺骗行为,而是因为相关做法在法理上站不住脚,禁不起舆论的追问。在可能面临更为严苛的追问之前,迅速纠正之前的错误,是危机公关的必然选择,与上当受骗有着本质区别。如果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虚假事实,就能让某些人成为惊弓之鸟,究竟是“欺骗者”的骗术高,还是一些人心虚?

  更让人悲哀的是,欺骗远非欺骗者的本意,只是在当事人试图用真实正当的方式维护被侵犯的权利屡屡碰壁后,不得不采取的“下策”。正如策划的主角所言,“如果正常手段有用,我们也不会走这一步。我们虚拟一个人是文学创作的过程,用这种方法说出事实,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在此之前,他们曾经在网上发帖数月但都石沉大海,求助传统媒体也被拒之门外。

  这是怎样的尴尬?真实的事实没有力量,反倒是荒诞的虚构故事具有更为强大的冲击力。这说明,问题的解决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错了,而是这件错事恰好被放大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所以说,在不少滥用权力者看来,这一事件最大的教训或许不是“知错就改”,而是远离“舆论风暴”。正如不久前《人民论坛》有一个调查所显示的那样,七成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患有“网络恐惧症”,并不能自然地推导出一些滥用权力的官员害怕网络,毕竟当事人可以“敬而远之”,而且不是每一次滥用权力的行为都能够被策划成舆论的焦点,虽然互联网是一种越来越普及的资源,但资讯越泛滥,围观反倒越是一种稀缺资源,因为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总是凤毛麟角,这也就是当事人为什么要策划“卖身救父”的原因所在。

  更关键的问题还在于,类似的策划越是精心,一些滥用权力的官员反倒越不害怕,甚至在一些人看来,这就是一种“隔墙丢砖头”式的监督,谁被砸中只能自认倒霉,并不妨碍其前赴后继。虽然用虚构解构现实不一定无力,但“隔墙丢砖头”式的监督可能绵软无力,起不到实质性的威慑作用。(志灵)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