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农业经受干旱冰冻双重考验 防灾机制亟待完善(2)

2011年01月24日 18:5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央地方同心协力 抗灾战役全面打响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华北、黄淮等地区的旱情发展情况,做好抗旱的各项工作,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采取有力措施抗击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早安排、周密部署,事关今年粮食稳定增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紧要关头,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各地区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同心协力,一场科学抗灾、确保生产的战役迅速打响。

  农业部制定抗旱的技术路线和应对措施,并派出20个工作组,分赴主产区调查灾情,指导农民加强春季田间管理。

  水利部要求,各地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进行摸底排查,加大抗旱投入力度,开展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切实提高抗旱水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气象局则通过加强干旱、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分析,确保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受影响省份动员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抗灾当中。

  河南已投入抗旱资金2.6亿元,抗旱设备万台套。“我们要为春天抗旱做好充分准备!”鄄城县抗旱服务队队长郑茂杰说。

  山东开工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利工程,预计新增灌溉面积690万亩。在山东菏泽市鄄城县,抗旱服务队已进驻打井。

  在河北,在安徽,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贵州,在湖南,在重庆,抢收成熟待收蔬菜,及时清除积雪,成为各地的攻坚战。

  “科学谋划,及早部署,将使我们处于抗灾救灾的有利位置。”于振文说。

  灾害频发敲响农业警钟 长效防灾机制亟待完善

  “我种了一辈子地,近十年是越来越旱。”60岁的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升村农民于林堂认为,和过去的风调雨顺不同,现如今,干旱反倒成了一种“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显示,今后,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的出现。

  灾害频发正逐步成为常态,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

  “这些自然灾害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农业基础薄弱在今后较长时间都无法根本改变,在这个前提下,更应理性看待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考验,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连续迈上8个台阶,达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

  实践表明,粮食生产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巩固现有生产能力,又要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才能实现产量的新突破。在我国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七连增”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要把过去作为危机应对的意识和措施常态化!”程国强说。

  近年来,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粮食增收,我们获取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2009年冬天以来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中央财政特别安排5.3亿元对冬小麦主产区的5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施肥补助;2010年春,西南发生历史罕见干旱,国务院迅速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西南旱区玉米覆膜种植等给予补助……这些政策和资金犹如及时雨一般,对当年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然而,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绸缪。建立长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有益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将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仅体现在丰产的时候通过调整最低收购价保持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减产时,采取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抗旱保生产。

  ——确保粮食市场稳定,需要我们站在现有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当下,进一步研究主要农产品调控机制,通过多渠道确保市场供应稳定。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有益于提升农田产出能力。

  “这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现有至少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旱涝保收。当灾害来临时,不至于束手无策。”程国强说。(张辛欣)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