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兔年春节晚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彩排,在种类繁多的节目中,有一个歌曲演唱引人注目:农民工歌手组合“旭日阳刚”的《春天里》。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乏人问津的地下通道歌手,借助视频,一跃登上众多专业演员梦寐以求的春晚舞台,“旭日阳刚”似乎已经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两位农民工歌手,刘刚、王旭,一个29岁,一个44岁,尽管在光鲜的舞台上,他们动作略显拘谨,神态略显质拙,但是态度依旧诚恳,歌声依旧动人。
十多年前,当第一代农民工在沿海城市形成聚集效应时,应运而生的一批反映农民工情感和生活的歌曲,曾唱遍大江南北,掀起了一个打工歌曲繁荣的小高潮。那时邻家小妹般的甘萍,唱着《大哥,你好吗》,那种亲人般的惦念,直触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你在他乡还好吗?》里,轻轻的一声问候,故乡恋人的分离让人唏嘘;《九月九的酒》中,“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唱尽游子们的浓烈乡愁。
然而十几年后,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汇入,农民工的人数达到了规模空前的2.3亿(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但是两亿多人的喜怒哀乐,却只有屈指可数的文艺作品承载,城市的流行音乐作品固然丰富,但肤浅快餐式的爱情歌曲,又不能为农民工提供多少实在的精神慰藉。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好的歌曲总是最能抒发胸臆的。文艺作品的产生,有其时代性因素,特定的时期和人群,会催生特殊的作品。当农民工达到2.3亿的数量,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逾1亿时,他们需要渠道和载体来表达情感。创作反映他们心声的文艺作品,既是满足这一群体精神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诞生的绝佳时机。
从1993年的《大哥,你好吗》到2010年的《春天里》,时代的审美情趣在变。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歌曲,唱的多是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对城市的新奇、对故土的依恋;21世纪头一个十年,唱得更多的是农民工想融入城市的渴望与打拼的不易。2.3亿的群体需要的不仅是在春晚舞台上唱三分钟的《春天里》,他们需要更多朗朗上口的原创歌曲,和贴近他们的文娱活动,来填补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来纾解漂泊在外的压力和孤独。
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创造更多机会,来鼓励这些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比如工会等群团组织,可以利用联系群众的优势,举办农民工才艺比赛,选拔优秀的原创作品和人才;工会在送文化给农民工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吸纳农民工文艺人才进入文艺团体,这样既有利于贴近观众,又为他们自己提供了发展锻炼的舞台。
时代在呼唤更多更好更贴切的作品和代言人。好的歌手,唱在春晚里,更要唱在百姓中,唱在时代里。像《春天里》这样触动时代情绪的作品,对农民工来说,是慰藉与激励;对当下社会来说,它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存在。(罗有晗)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