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中,大学毕业生显然是无奈的。
2月26日,在2011成都首场春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中高端人才洽谈会上,很多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开出高于大学生的待遇,成都人才市场特此进行了现场调查,其结果显示,有45%的应届大学生求职者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是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2月27日《法制日报》)
45%的受访应届生求职者认为工资待遇是正常的,实在让人五味杂陈。确实,工资待遇高低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从这个方面看,或许可以说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理性,但是,也不能排除无奈与妥协的成分。大学连年扩招以及教育质量的滑坡,让大学毕业生在人才资源市场越来越尴尬,就业的压力下,放低姿态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更大的无奈与妥协,或许要追溯到国内产业结构的深层因素。正如有关专家在剖析今年“用工荒”现象时指出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的产业,跟东部的产业链实际上在同一层次上,东部地区本身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低端产业没有升级且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因此需要和西部争夺同一批、同一类人才。对于低端产业链,郎咸平先生有一个看似刻薄的说法:一个工厂,从董事长到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
当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几近雷同,当低端产业链依然占据主力位置,当我们依然拘囿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经济模式,那么只能是大学毕业生需求萎靡,而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一定程度上,大学毕业生工资与农民工工资差距越大,越说明产业结构升级的迟滞与无力。从另外一面看,农民工工资走高,说明我们所依赖的人口红利越来越萎缩,将反过来催逼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处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中,大学毕业生显然是无奈的,甚至需要妥协,因为一己之力不可能撼动现实。只是,当大学毕业生工资与农民工工资差距拉大,新的读书无用论势必抬头,智力支撑乏力,将反过来掣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由此陷入到低端循环状态。所以,微观讲,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工资待遇高低是正常的;而宏观看,这种正常却隐藏着极不正常,或者说是大的不正常。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与网民互动交流中说: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在这个发展路径下,只有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增长同步、职工工资增长同劳动生产率同步,同时体现出智力投资的回报,或许才称得上是真正正常的。□燕农(教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