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黄孟复谈中国未来10年发展:政府管理应下放权限(2)

2011年02月28日 11:1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破解资源内需难题

  《瞭望》: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分析,我们未来5~10年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又如何应对?

  黄孟复:在看到中国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未来发展的制约。中国加入WTO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了高速发展,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国家政策不断依据形势调整,获得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这些对于过去是机遇,但对于未来可能成为新的困难。

  现在,不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围堵,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种种贸易保护来限制中国既有的发展模式。从自身来看,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会在未来10年被放大,这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发展模式的改变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出口量和质的关系将发生很大变化。将来进出口都会增加,相对来讲,进口量比出口量增加得更快。当中国经济规模的基数变大以后,世界的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会加大,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世界的大宗原材料。中国并不是世界上资源量最丰富的国家,许多资源的储量有限,却是世界上输出量最大的国家,中国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会进一步加大。

  以后还想继续保持出口、进口增长,那么出口增长要依赖于进口。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应该减少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进口原材料应主要满足国内发展需求,而向世界供应的东西应该是中国的特色产品。未来的出口不能是简单加工,而是把原材料变成一种高附加值的东西。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品牌产品的出口是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必须要做到的。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看,包括日本等都在国外掌握相当多的资源,而不是完全受制于人。现在,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也应该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掌握在国家或企业手里。在国际化的战略里,中国应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保障。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没有抓住机遇。现在,既然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源方面,中国应该有相对的控制能力,现在也有条件这么做。比如,在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上争取发言权,创造经济发展的未来条件。

  二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转向内需。尽管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还要继续增长,但今后的发展决不能寄希望于现在每年20%以上的增长,继续走这样的路就会碰得“头破血流”。扩大内需是今后发展最大的潜力,而且也是正确的、不得已的、必须的、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已经很强大了,GDP总量、财政收入等都接近强国的标准,但是从富民的角度来看,那就差距很大。所谓振兴中华,那就是民富国强。今后的发展目标取向,必须要继续做强国家,更大程度地富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扩大内需在经济中的作用面临很大的困难。内需分为两块,一块是投资,另一块是消费。从现在发展的趋势来看,比较担忧的是投资继续高速增长,而消费仍然不能起到经济发展主动力的作用。美国仅仅3亿多人口,但美国人的消费决定世界经济的走向。而中国13亿多人口,消费水平很低,甚至对国内经济的增长拉动都不能支撑。

  现在,地方政府投资的愿望非常强烈,中央想刺激消费,但是手段不行。没有13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的改善,就不可能有13亿人比较大的消费。“十二五”期间,我认为最低工资可能翻番,最低工资翻番以后,实际工资即便不翻番,也会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

  如果工资水平增长这么快,物价不涨是不可能的,政府如果硬用行政的手段不让它涨,最终付出的代价可能更惨重,后面可能就是恶性循环;要把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渐释放出来,物价上涨肯定会成为“十二五”的一个趋势。

  另外,包括电、水、气等能源的价格,以前都是国家控制,居民用电部分企业实际上都是亏损的。从节能和减排的效果来看的话,价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能源、资源价格上涨的大趋势老百姓应该承受,但要求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而不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既要把通胀压力释放出来,又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收入的增长就要远高于通货膨胀。这样,在通货膨胀之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而不是通货膨胀以后,相当一部分人生活质量下降。应该是高于两倍以上,通货膨胀增长了4%,收入起码要增长10%,另外通货膨胀增长4%~5%,经济的发展也要一倍于通货膨胀,所以经济发展要保持在9%~10%的速度。

  释放民间力量

  《瞭望》:新36条的出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未来的发展中,您认为应该如何调动民间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支撑力?

  黄孟复: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最大变化。以前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民营经济先是被限制,后来作为补充,现在已经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所有制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是越来越好,未来还要继续维持这种所有制的变化趋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可称为老百姓的经济,政府负责收税和管理。除非是不得不办的企业和没人去办的企业,才交由政府去办。合理的费和法定的税,这是政府的目标,不管谁来办企业,政府按法收税,按规定来收费,为什么要政府办企业呢?我们要让创造性非常强的民间资本来活跃经济,政府要办的企业必须要限制在一个框框之内,这个框框不能太大,大了之后就会通过经济结构影响到经济发展。

  在未来战略机遇期,应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应有正确的认识,不是说要把国有企业都拿掉,但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国有企业要跟国际上的一些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竞争,如果老是跟民营企业来抢地盘就没意思,中国人办的企业和中国政府办的企业竞争,这从道理上也讲不通。同时,民营企业不愿意做,但是社会上又必须要做的事情,国有企业就应该啃骨头,而不是哪儿有油水就往哪儿奔。

  《瞭望》:您提到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保持趋势,那有没有具体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状况?

  黄孟复:依据全国工商联的分析,国有经济大概占了GDP的30%,外资经济是12%~13%,民营经济占到百分之五十多,民营经济的发展快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在GDP中的变化,民营经济比重每年增加1%~1.5%。从比例看,外资和国企要下降,这是正确的方向,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中国的老百姓来发展,要相信13亿人的创造能力,要让中国老百姓自己来决定怎么办企业,办什么企业,政府只能从政策上引导。

  前一段时间出现了所谓“国进民退”,在有些行业里,国有经济兼并民营经济,这种势头不能成为主流。主流还应该是发展民营经济,国有经济还是要从竞争性行业有序地退出。现在有些国企认为,竞争行业很好,为什么要退出?现在好并不等于几年以后还继续好。要留出更大的空间给民间,政府必须要管理的事情,千万不能留下破摊子。

  现在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什么都管,什么都要参与。目前的情况,也确实是政府不管就没人管。但为什么不培育市场的中介机构呢?事情可以交给中介机构管理,政府对其进行监管。比如阜阳的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工商等很多部门去查,实际上成立一个奶粉协会不就行了吗?奶粉协会里大家都知根知底,谁做了违规的事,大家都明白,自身就能相互监督。三聚氰胺也一样,如果动用协会的力量先自查,奶制品企业之间相互监督,既能保证有效性,又具有长期性。让行业协会去查,那就容易得多。要让政府去查,肯定难得多。

  政府管理的模式,应该更多依靠民间的力量,这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方向。现在,政府机构还在说人不够,要增加经费。政府就应该管它必须管的事情,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交给中介机构去管。当然,中介机构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中介机构不行,那就对其进行改造和规范,提高其管理水平,这样不用太长的时间,其就能真正发挥作用了。所有事情政府从头包到底,不把管理权限下放,那政府不就越来越大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