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山西省11个地级市、91个省直部门2010年的工作“成绩单”将晒在全省人民面前。这102个单位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都将全面地反映在“试题答卷”和“成绩排名表”上。
以前每到岁末年初,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考核评比难免让基层干部手忙脚乱,这种状况如今在山西却不多见了。
避免各自为政、重复考核
在山西省考核办,记者见到了一本厚达133页的考核指标,这就是山西102个地市单位要参加的2010年目标责任统一考核的“试卷”。
“过去每到年底,山西都要组织进行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精神文明创建、社会综合治理等考核,还有经济发展指标、重点民生工程、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目标责任考核。但这些考核都是各部门各自为政,九龙治水。”山西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省考核办副主任朱先奇坦言,由于缺少统一的考评指标体系,以前存在多头考核、重复考核,重视考评过程、结果运用不足,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指标等问题。
去年9月,《山西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公布,对各地市单位的考核项目不再单独进行,纳入统一考核体系。
“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科学性更强,不仅整合了工作力量,节约成本,减轻基层负担,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交互进行、互为印证、综合衡量、统一评价的考核体系。”朱先奇说。
量化指标,不达标一票否决
“管理学上讲,管理就是要可衡量,能量化尽量量化,不能量化尽量细化。因此我们在考核指标的具体设置上,突出可操作性,确保每项指标可衡量、能考核,力争让排在前面的大家服气,排在后面的自己服气。”山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省考核办主任汤涛说。
虽然考核是统一的,但“试卷”则量身定做。除了共性的“班子和队伍建设”考核内容,其他根据单位性质不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考核指标。比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虽然山西总目标增长13%,但其中大同、忻州增长14%,而朔州、长治增长12%。
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安全生产、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方面,山西制定了一批约束性考核指标,对未达到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或减分。
增加民生指标,既考绩也考效
翻阅山西各市的“考卷”,记者发现,各市被考核的指标除了经济发展和班子队伍建设两类传统指标,其余四大类指标都涉及基础民生:人民生活、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社会安全,这些项目还有许多二级细化指标,如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城镇就业等。
在各省直部门单位的“考卷”中,也设置了民生考核指标。如省民政厅指标中,有“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20所”;省总工会有“资助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10000人”的指标等。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我们的考核体系要把‘考绩’作为重点,‘考效’作为关键。考绩,就是专门工作人员量化考核领导班子和干部对目标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而考效,就是要了解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效是否满意、发展是不是体现在扩大民生之上、群众有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因此,山西的考核体系对民意给予更大权重。在原有民主测评、巡视、经济责任审计等基础上,还增加了民意调查、社会评价等考核方法,并与人大评议和政风行风评议等考核信息交叉运用,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准确性。
考核结果让能者上、庸者下
第一次参与了全新的“考试”,晋城市委组织部部长范丽霞深有感触:“这套办法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干部考核有标准、少尺度,有考核、少奖惩,有结果、少激励的大难题。”
“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升降挂钩,做到能者用、好者上、庸者下,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汤涛说,山西的创新考核就不仅是政绩考评的“指挥棒”、“风向标”,更是推动全省转型发展的“助力器”。
此次山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评为优秀、良好等次优秀地市单位,将通报表彰、获得奖励;评为一般、较差等次的单位,领导班子要向省委写出书面报告,分析原因,限期整改;考核中排在末位的单位,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更突出的是,如果连续2年被确定为较差等次,其主要负责人将被调离原岗位、免去现职、责令辞职或改任非领导职务。(记者 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