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记者们疯狂围堵的委员包括文体明星、部委领导、知名学者、企业老板,甚至某个人们还叫不上名字的委员,只要有人上前采访,就会迅速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包围圈。从大会堂东门外广场边到台阶,不过100多米,不少委员要走半个多小时。
尽管委员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但“物价”“房价”“医疗”“就业”却是万能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被记者围堵在人民大会堂一层的男厕所门外,媒体关心的,还是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个老问题。“关键在于机制体制方面”,他说,“比如说老百姓看病还是不方便、大医院人满为患,那就得把基层强起来,但现在又强不起来,我们就在想一种基层与大医院纵向联合的体系,组成一个医疗集团也可以,让它上下联动,把这个机制建立起来。大医院和基层要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最好是直接利益捆绑这样的关系,最好是人员能上能下的这种关系,让基层也可以有最好的医生。”他的话音刚落,记者们又等不及地喊出各自的问题。
在人民网进行的两会热点问题调查中,医疗改革连续三年排进前十。2009年至2011年网友最关注的问题依次是反腐倡廉、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而排进前十位的,几乎都涉及如何提升幸福感这一问题。
此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表示,“十二五”规划中,GDP增速将设定为7%——这个数字比上一个五年规划低了0.5个百分点。有评论认为,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关注民生、注重人民幸福方面悄然转变,补足民生这个“短板”。
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委员在大会堂东门外广场被记者团团围住。“最近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了,你在日本生活十几年,怎么看?”潘庆林说:“GDP真有那么重要?我看还是老百姓的幸福感更重要。”
潘庆林委员说:“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日本只有1.3亿人口,中国和日本发展模式不同。不要老和日本比,我们还是要关注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十二五’规划。”
“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一样,不可能用统一的数据来衡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关键在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的基础就是经济。”全国政协委员蒋明麟说。
“幸福不幸福,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更关键。比如医药卫生方面,全国人民都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当然不幸福。所以,政府下决心、下大力气搞医改,就是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全国政协委员孙贵宝说。
“要解决农民工在子女教育上的后顾之忧,就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的教育规划,消除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障碍,保障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全国政协委员郗杰英呼吁。
“作为民生‘木桶’中最关键的一块木板,‘就业’的长短决定整体的未来。增加就业,民生之水更为丰沛;稳定就业,社会之基更为牢固。”全国政协委员宋晓梧说。
澳亚卫视记者刘峰是第一次采访两会,他今年更关心收入公平的话题。但他记得,去年代表委员更关注“医改”和“教改”,今年则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缩小收入差距的提案明显增多了。“两会的提案议案随着时代变化。”他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陈顺鹏看来,委员的提案应该随着社会和百姓的关注点走。去年政协会议上,陈顺鹏的提案是关于提议政府支持民间资本建养老机构。今年,他关注的话题是高铁和火灾。对于社会上呼声较高的房价、物价等民生问题,他表示也很关注,“但是在两会上,很多人都会关注这样的问题,我就会关注那些不是太多人关注、但也很重要的问题。”
“这些年,政协委员的提案变化大着呢。”全国政协委员李微微感叹,“大家更关注民生的改善,关注经济结构的调整。我想,未来几年民生问题还会继续被关注,中央强调在‘十二五’改善人民的生活,未来在出台很多政策的基础上,怎样让这些政策更到位。”
据悉,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以来,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委员们就收入分配、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防范通货膨胀、平抑物价等方面,提出提案1700余件。 本报记者 王晶晶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