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始终撩动舆论神经,把“三公消费”实现零增长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体现国家层面打造“穷政府”的决心,更体现了对广大纳税人的尊重。“三公消费”的公开与否不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更直接直观地反映出各部门对公款利用的合法、合理与否。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日前表示,2011年财政部将公开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中央预算部门相应公开本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而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全国人大预算委主任高强日前也表示,将在今年6月报告的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中公开“三公支出”。这些表态无疑为“三公消费”预决算的公开列出了一张时间表。
“三公消费”始终撩动舆论神经,财政支出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毋庸置疑,把“三公消费”实现零增长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体现国家层面打造“穷政府”的决心,更体现了对广大纳税人的尊重。去年年末,中央纪委透露2010年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经费的财政预算,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压缩57.51亿元,其中出国(境)费压缩4.15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压缩17.02亿元、公务接待费压缩36.34亿元。压缩数字之庞大实在惊人,但民众总掩不住心中的丝丝纳闷———“三公消费”的预算开支有多少?实际支出有多大?而那些遁迹于正常财政框架的体制外收支又如何?57亿元会不会只是那微不足道的天文数字?
显然,公开预决算能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也诚如温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所表示的,对于“三公消费”,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三公消费”的公开与否不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更直接直观地反映出各部门对公款利用的合法、合理与否。然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行至今,行政公开质量的不尽如人意,成为了“三公消费”公开难的大背景。2009年广州财政部门曾经应社会询问而主动公开了各部门预算,此举在国内首开先河备受赞扬。可是,到了2010年,广州市级部门财政预算公开的程度从100%骤然降至18.4%。原因在于,2010年财政部明确规定,大预算由财政部门公开,部门预算由各部门自己公开。公开忽然成了各部门“自家”的事,最终,预算公开在一些部门的各种托词与随心所欲的态度下变得不了了之。如果财政部对于“三公消费”的公开继续沿用“自己公开”的原则,而又没有相应的“不作为”惩处措施,“三公消费”公开会不会步公开程度大幅骤减的后尘值得担忧。
目前,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共有19类,类下面是款,共有199款,款下面是项,项下面是目,2010年的财政预算支出只公布到“款”层次。言下之意,只从大账走到中账,还没走到细账、小账,而老百姓最需要看到的就是细账和小账。为此,“有关部门”对于“三公消费”未公开常作出的解释是,这不是预算的问题,而是目前财务制度的问题,因为现行的财务报表里没有设“公款招待”、“公费旅游”等项目,林林总总的项目经费目前都被包括在“公务经费”里。此次单独强调“三公支出”预决算公开,是否也能为这“大而化之”的财务制度“技术”问题提供解决的契机呢?
不管是部门的态度问题或者财政的技术问题,不公开本身就是隐患,丝毫无助于政府公信力的产生与维持。诚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公车改革不见得需要特别高明的设计,它最需要的就是触碰既得利益的改革决心与魄力。”显然,其他“两公消费”,乃至各种腐败的情况也与此相同。
南方日报评论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