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科研生态失衡致学术造假频现 新评价体系浮出水面

2011年03月13日 10:2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阅读提示】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摘自“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对话人:

  欧阳钟灿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兆安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张泽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朱志远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

  邵鸿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施平委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陈群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被写进“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并不偶然。

  今年2月,科技部公开撤消了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该项目主要负责人李连生也被西安交大解聘。这起新闻事件,让两会上科研、高教领域的代表、委员们痛定思痛——学术造假是对文明的玷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和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的机遇,我们如何杜绝学术造假,加强诚信建设?

  科研生态失衡导致造假

  是什么导致了学术科研频现造假现象?几乎所有受访代表委员都提到,个别学者行为不端是直接原因,现在的象牙塔不再寂寞,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和浮夸浮躁令人担忧。

  学术评价体系单一、重量轻质则是深层次原因。“我1978年念硕士,1984年拿到清华大学第一个理学博士学位,但直到1985年才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现在,连硕士生和博士生也要求发表论文才能毕业。”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委员现身说法。

  “中国的教授发表了几篇论文、有什么成果,都和他的绩效工资挂钩。年轻的科研人员总希望尽快出成果、获晋升、拿项目,容易投机取巧。”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代表也有相同意见。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泽委员认为,学术造假是学术生态失衡的结果。学术生态包含学科设置、资源投入体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多年来,学术管理的缺位、越位与错位现象严重,学术指标化管理、量化管理过度。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科研人员把很多时间精力用来跑项目、应付评估,难以安心搞科研,也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张泽的结论是:“改变学术造假,首先要拒绝追求‘学术GDP’。”

  诚信体系如何构建?

  “李连生利用他人成果拼凑、学术造假事件,因为有6位西安交大的老教授坚持不懈地举报,才最终有了这个结果。”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朱志远代表表示。

  事实上,纠正一件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关系造假者本人,还会牵连相关单位、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甚至会被看作是对评奖专家们学术声誉和利益的挑战。朱志远说,对学术不端行为,其实高校、科研机构都很重视。一旦查实,内部处分都很严肃。“只是家丑不愿外扬!而且学术不端行为存在一些灰色地带,鉴别有一定难度,处理也要慎重。”

  “由于缺乏良好的学术纠错机制,很多人抄袭剽窃,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却仍我自岿然不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鸿委员表示,形成严密而有效的学术纠错机制,在我国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更显得紧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施平委员则强调,应以法律手段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保障学术诚信体系的构建。“论文抄袭污染了学术风气,科研成果造假将造成更大危害,应该严惩。”

  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陈群委员看来,构建学术科研诚信体系,也应考虑薪酬制度。目前高校教师的薪酬中,基本工资比重较低,收入与教学、科研的绩效关联过大,不利于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安心从事科研。

  新评价体系正浮出水面

  政府工作报告谈及“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时,明确表示“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许多代表委员表示,这为建立一个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

  张泽表示,量化的评价体系不适应学术的内在属性——原创性和非功利性,学术功利主义泛滥,可能导致学者为达到目的而采取不合理、不道德,甚至非法的手段,与资源分配部门个别人员共谋非法利益,助长腐败。

  一些代表委员透露,这两年,一些科研院所已在探索比“数论文”更客观有效的科研管理办法。而国家级评奖的新价值标准也在逐步确立:不仅看学术论文水平,还要看这项研究成果能否对社会相关领域产生影响,对未来技术发展是否有推动力。

  事实上,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评奖,已经将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纳入评价标准。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价办法,也从以往的看文章,变成了上报几项成果并做详细汇报,这可以更多鼓励“十年磨一剑”式的长期课题研究。

  代表委员们表示,近几年,中国在科研领域已取得巨大进步和成果积累。相信未来五年,对科研学术成果的评价机制,将从论文数量导向真正转向创新价值、社会价值取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