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网帖在各大网络论坛热传,详细罗列了广西崇左市接待一个考察组的方案:4天行程,除开会2小时外均是旅游,因此被网民称为公款吃喝旅游 “技术帖”。记者采访崇左市委办公室负责人证实:这份方案的确是由该办起草,但仅是草案,这个方案并未实施也不会再实施。
有关部门的回应,显然是金蝉脱壳。因为还未实施即遭曝光,于是便称仅是草案,不会再去实施——如果没有曝光,它还会仅是草案吗?更不必说,要是真的不准备实施,那么制订这样草案干什么?所谓澄清,只会越描越糟。事实上,崇左这个例子,正是 “三公消费”的一面镜子——借考察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的情形,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沿海一个中等城市的监察局披露,该市每年的“考察”费用支出惊人,多达上亿。该市一个“严刹”,两个多月内就制止了党政机关外出组团考察约99批次。“严刹”立竿见影,成效斐然。而在这个成效的后面,我们也依稀可以看到变味 “考察”的黑洞有多大。而还有一种考察,是更高一层的管理部门组织外出的,一纸通知下来,当地明知其是公款旅游,想阻止也力不从心。还有地方,因为怕监督机构查账而不敢随便发钱,于是将外出“考察”作为公务员的福利,让大家每年轮流外出,这是人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潜规则”之下,冬天去冰城哈尔滨看雪;夏天则扎堆新疆,看吐鲁番熟了的葡萄;三四月份,海南、昆明等地则成“考察”热点。
这些年,严禁公费旅游的文件不知发了多少个,所谓三令五申,其实已变作了百令千申。然而即便如此,禁令在一些地方还是成了稻草人。巧立名目的公费旅游,黑洞到底有多大?一个中等城市的“考察”支出每年多达上亿元。触类旁通,我们不能不想到,这些年来全国各地这方面的支出该是一个多么庞大多么惊人的数字!遏制“三公消费”,关键在于财政支出的“硬约束”,减少降低行政费用支出。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将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行政经费,进一步削减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三公”支出。另外,对考察等突出问题,应逐项统计、逐项审查、逐项公告,建立公务消费禁用产品和服务名录,并从禁止烟酒、旅游景点地食宿、礼品等纳入公款报销范围着手,扩大不得纳入公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形成规范性制度。如此,则“考察”黑洞可以填平,“三公消费”能够遏制。(奚旭初)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