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大洋科考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机器人时代

2011年03月31日 14:0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家海洋局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大洋22航次科考取得的重大成果。在此次考察中,科研人员新发现了3个热液区,并采集到大量硫化物、热液生物、热液沉积物、蚀变基岩等样品。我国自主研发的3500米无人缆控潜水器,在科考中首次亮相并大显身手,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标志着我国大洋科考技术正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进入机器人时代。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绍说,大洋22航次环球科考是我国“十二五”大洋科考的开局航次。2010年12月8日,执行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从广州出发,途经南中国海和印尼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作业区进行作业,于2011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停靠南非开普敦港。2月27日完成第二航段工作抵达巴西萨尔瓦多港,至此横跨印度洋、大西洋的中国大洋22航次第一、二航段科考任务圆满结束。

  据介绍我国大洋22航次第一、二航段科考的主要成果是:

  ●新发现3个热液区,并采集到大量硫化物、热液生物、热液沉积物、蚀变基岩等样品,拍摄了高清晰硫化物和热液生物等录像及照片。至此,我国在南大西洋已发现了5个热液区和多个热液异常区,表明13-14度洋中脊段是一个极具前景的硫化物富集区。

  ●首次在南大西洋观测到热液区双壳类、虾等热液生物。

  ●我国首次在远洋—西南印度洋热液区定点成功布放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并通过卫星实现数据传输。

  ●我国首次在南大西洋中脊硫化物区成功实施高精度、高分辨率海底声学深拖作业,标志着我国洋中脊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自主研发的3500米无人缆控潜水器完成了对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区的探测工作,成功采集了海底硫化物和生物样品,同步拍摄了高清晰海底照片和作业全程视频影像,标志我国大洋科学考察进入机器人时代。

  链接

  海底热液活动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1977年东太平洋海隆海底热液活动的发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海洋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主要是基于海底热液活动的科学意义和资源潜力。海底热液区主要分布在海底洋中脊,其中40%分布在国际海底区域内。1977年人类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发现海底热液区。当时,深海潜艇“阿尔文”号潜入深达三千米以下海底时,发现在高温、高压、缺氧的海底还存在管状蠕虫、虾、蟹等生物群落。这是一个不依赖于光合作用的海底高温高压热液区生态系统,这些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可能代表了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有其自身特殊的代谢途径,拥有极具开发利用前途的深海生物基因。那么这种热液区是不是蕴藏了生命的起源的奥秘呢?同时还发现海底热液区的喷口“黑烟囱”喷出了炽热溶液,形成的“黑烟囱”或硫化物体富含铜、铁、锌,还有少量的铅、银、金、钴等金属元素。

  人类已经知道热液活动区往往受大地构造与火山活动的控制。在热液循环过程中地球深部的大量信息被带到海底,使得海底热液活动成为研究地球深部的形成演化过程等科学问题难得的观测窗口。人类未来能不能利用海底热液活动产生的矿产资源呢?能否利用其独特的生物基因呢?海底热液活动对全球气候有无影响?这些问题都是科学家们思考和探索热点。陆地上的古代硫化物与海底硫化物的形成过程相似,海底热液活动是科学家们认识和了解陆地硫化物矿床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是当今科学研究前沿。而海底热液活动伴生的硫化物,又被认为是继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之后又一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海底矿产,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即将开发利用的重要海底矿产之一。(记者林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