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国人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2011年04月01日 14: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中国人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农业稳则中国稳。在当前国际粮价波动、粮食安全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布局今后五年的农业战略尤为重要。日前,本报记者就“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问题采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记者:前不久您在撰写的《“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要实现这一点,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是什么?

  韩长赋: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应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农产品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我国在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的背景下,粮食需求增长、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解决好中国人的饭碗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尽管粮食生产能力有所提升,但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我们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二是耕地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继续扩大面积的空间有限,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艰巨。三是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四是投入品和劳动力价格呈上涨趋势,直接影响种粮的比较效益,也推动了粮食成本上升。

  首要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记者:农业部对于“十二五”期间发展粮食生产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韩长赋:总体考虑首先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重大战略工程为抓手,以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为前提,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努力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断提升。

  实现“四个稳定、四个提高”

  记者:对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你们有哪些具体规划和思考?

  韩长赋:具体要做到“四个稳定、四个提高”。一是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二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三是稳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四是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提高主产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

  我认为,我国发展粮食生产有困难、有问题,同时也有基础、经验和信心。期间有几件事情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大力度做下去,并加快进度。

  一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目前依靠单项技术很难实现单产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径是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二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现在的中低产田很多,这是旱涝受灾粮食生产容易波动的主要因素,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巨大。三是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四是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下大气力培育反应快速、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逐步实现重点地区、主要品种全覆盖,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五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粮食生产。六是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科技兴农,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需要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的有机结合,也即“五良保粮”。其中,良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特别是13个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加强对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记者 鄂平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