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华每日电讯:最年轻市长屡提拔,信息宜更透明

2011年04月13日 10: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官员为官一任,实际政绩和表现如何,当地干群尤其是“利益攸关方”最有发言权。让民意真正在考核中占更大权重,才能解决部分官员“眼睛只向上看”的问题,遏制以权谋私和用人腐败

  湖北宜城“最年轻市长”周森锋又要被提拔了。针对网友“任期未满三年不能再次提拔”的质疑,湖北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11日回应说,周森锋属于“破格提拔”,已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过,符合相关规定。关于周论文涉嫌抄袭一事,组织部和清华大学均还未回应。(4月12日《羊城晚报》)

  周森锋2009年当选宜城市市长,以29岁的年龄,成为当时“最年轻市长”,当时曾引起媒体热议,对其背景的猜测、对其论文的关注,甚至让别人打伞的照片,都被网友翻出来讨论。不过,时过境迁,舆论热情逐渐消退,周森锋也“低调”当了近两年市长,现在又要被破格提拔,才又引发新一轮关注。

  评价周森锋,一开始仍是涉嫌抄袭的“旧事重提”,首先因为这事一直没见下文,需要持续追问;再者也说明人们对周森锋两年来市长任上的表现知之甚少,几乎无从评价。记者查阅了能够获得的公开资料发现,周森锋任市长期间,宜城市GDP增长很快,2010年同比增长29.4%。对发展地方经济有贡献,被认为是周森锋被“破格”的重要原因。

  涉嫌论文抄袭一事,说不大其实也很大,它关系到官员的德行和诚信,我们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格来说,仅不诚信一条,就可以让一个官员丢官去职。对此,有关部门和周森锋本人,一味沉默,怕只会加重公众疑虑。

  发展经济有方,GDP高速增长,在过去考察官员时是很硬的指标。但是,按照中央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GDP考核指标的弱化已是大势所趋,转而更加强调民生和各项社会管理指标。周森锋在这方面表现如何,仅靠当地公示公开的材料,公众所知非常有限,几乎无从判断。

  当然,GDP增长显著很可能只是周被破格提拔的原因之一,但破格的依据是什么,符合哪些规定,都需要有关部门答疑解惑,公示更多情况,以回答公众的关切。

  舆论的质疑,并非反对干部年轻化,也不是跟周个人过不去。其实,由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原因,对选任明显比较年轻的干部,大家难免会有习惯性的质疑。对周森锋家庭背景的各种猜测,有些已经被证明是捕风捉影,但公众疑虑未消,更是因为对干部选任程序不了解、官员信息不透明的担忧,以及对上升机会不平等的焦虑。要消除这些不信任,必须通过更多的公示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既然是“破格”提拔,就要公开破格的依据和条件,接受公众评判。

  对年轻干部选任的习惯性质疑,还因为当前对官员日常工作的考察、考核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有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日常考察机制,才能避免出现平时对官员无从评价,到提拔时集中质疑的尴尬。

  至于官员考察和评价的标准,除了公示个人信息,接受公众监督之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更不应缺席。官员为官一任,实际政绩和表现如何,当地干群尤其是“利益攸关方”最有发言权。让民意真正在考核中占更大权重,才能解决部分官员“眼睛只向上看”的问题,遏制以权谋私和用人腐败。近年来,甘肃、广东、河北等省对官员考核指标体系的调整,均涉及民意指标的建立。甘肃省在评价官员时,引入了“民意调查”环节,特别是把测评对象的“利益攸关方”纳入民意测评范围,以提高评价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侯长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选拔干部要考虑群众的公认度。在干部出现缺额时,先要民主推荐,对得票过低的一律不列为推荐对象;干部换届时,要搞民意测评,民意过低的要谈话,有的甚至要免职。就是要确立一种导向,没有群众认可的干部不能走上领导岗位。

  这既是要求,更是承诺,不知道考察提拔周森锋时组织部门落实得怎样。也许周森锋担任市长期间的确表现优异,在当地干群中享有众望,不过,这些情况还必须公开公示,以回应公众关切。民意权重的体现,也要让大家看得见才行。从另一方面讲,消除疑虑,也更有利于其日后开展工作。 丁永勋(本报评论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