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沙尘天气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今春沙尘天气会多吗
截至3月31日,今年春季(全国范围的春季为3—5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3次沙尘天气过程。3月沙尘天气次数较本世纪以来历史同期平均次数(4.1次)明显偏少,强度整体偏弱,影响总体偏轻。
今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是否将比前几年少一些?最近几十年沙尘天气到底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
今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出现时间是本世纪以来最晚的;沙尘天气影响总体偏轻
3月份我国北方发生的3次沙尘天气过程,均出现在3月中旬,其中2次为扬沙天气,1次为沙尘暴天气。3月12—13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出现今年以来首次较大范围沙尘天气,其出现时间比过去10年平均首次沙尘天气出现时间(2月4日)偏晚1个多月,是本世纪以来最晚的。与去年同期相比,这3次过程总体影响范围偏小、强度偏弱。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表示,2010/2011年冬季,新疆中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东北西部等沙源地气温持续偏低,降水偏多,沙源地回温、土壤解冻过程相对推迟,从而导致初次沙尘天气发生时间偏晚和影响总体偏轻。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气候服务与气候变化室首席专家艾婉秀说,去年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共发生了8次沙尘天气,平均三四天一次,是近11年来同期最多的,其中3月19—22日的强沙尘暴过程累计影响我国21个省(区、市),是2010年影响我国的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暴过程,甚至波及韩国和日本。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这样强的沙尘天气过程。
今年春季沙尘天气比常年同期偏少,局地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
今年春季我国的沙尘天气可能比前几年少一些吗?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武健伟博士表示:“根据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气象局专家会商预测,预计今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总过程数与常年同期(19.2次)接近或偏少,局地出现强沙尘暴过程的可能性较大。”
艾婉秀说,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去年北方地区降水多,植被生长总体较好。2010年,我国北方地区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北部、山西中部、青海大部等地降水量较2009年偏少外,其他大部分地区较2009年偏多,在植被生长期降水量分布均衡,植被生长总体较好,这些都为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偏少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地表状况局部偏差,但总体偏好。根据林业部门遥感监测、样线调查和定位观测结果综合分析,2010年我国北方地区植被和土壤湿润状况总体好于2009年,有利于抑制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发生。但是,锡林郭勒北部、乌兰察布后山局部地区略差,对2011年春季东路路径沙尘天气的减弱作用将有所下降。
另外,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称“反厄尔尼诺”)对春季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利于沙尘天气偏多。拉尼娜事件于2010年7月形成,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很明显,是造成冬季我国气温偏低的主要因子。根据预测,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至2011年春季;另外,秋冬季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高。海洋的这种状态和变化趋势,对春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将不利于2011年整个春季沙尘天气偏多;但拉尼娜的发展和冬季偏强的冬季风,又不利于春季北方降水偏多,有可能发生局地强沙尘暴。
陈振林提醒说,4月仍是北方沙尘天气多发季节,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大风和沙尘天气对于交通运输和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北方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沙尘天气日数都进入明显偏少的阶段
“我国春季沙尘天气目前处于偏少的阶段。”艾婉秀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日数进入一个明显偏少的阶段,1996年以后沙尘天气过程次数也进入偏少的阶段。在这个偏少的阶段内,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有波动,但还没有出现超过1971—2000年平均值的情况。
根据目前的数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春季沙尘天气过程发生频率为年均20.9次,70年代为年均19.4次,80年代为年均22.1次,90年代为年均16.1次,2001年以来为年均12.7次,减少的趋势非常明显。
我国春季北方平均沙尘天气日数的趋势和沙尘天气过程次数一样,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明显减少。上世纪60年代春季北方平均沙尘天气日数为年均11.6天,70年代为年均14.6天,80年代为年均10.0天,90年代为年均6.2天,2001年以来为年均5.5天。
气象专家介绍,我国对沙尘天气过程比较规范的监测及统计是从2000年开始的。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正在用一个新的标准对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沙尘天气过程发生频数进行更全面的统计,初步结果显示,变化趋势与原来的结论基本一致,但是数字会比原来的要大一些。
“不能因为沙尘暴少了就放松治沙工作,也不要因为刮了几次沙尘暴就产生悲观情绪”
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艾婉秀指出,1997年以来,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平均气温持续偏暖,只有2010年是接近常年平均值,略为偏低。这种背景下,冷空气总体活动偏少、强度偏弱,大风日数减少,造成起沙的动力条件减弱。
国家林业局今年1月4日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初至2009年底的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监测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说,近十年来,长期肆虐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得到很大缓解,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处于近50年来的较低水平,说明以林草建设与保护为主的防沙治沙措施卓有成效。
“我们无法控制冷空气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但可以增加地表覆盖,减少沙尘源。”刘拓说,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三北工程区等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普遍增加了20%—30%,近20%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对减轻沙尘危害起了积极作用。
“预防沙尘暴,最根本的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能因为沙尘暴少了就放松治沙工作,也不要因为刮了几次沙尘暴就产生悲观情绪。”刘拓说,“从历史数据看,我国北方沙尘暴是逐渐减少的,这说明我们在减少沙灾方说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树立这一信心十分重要。”
链 接
自古就有沙尘暴
中国自古就有沙尘暴的记载,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有“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的记载,据专家考证,这是中国文献数据中记载最早的沙尘暴,该沙尘暴出现在公元前16世纪,今豫、秦、晋交界的地区。魏晋后中国沙尘暴发生的次数稍多,影响范围略有扩大,山西、北京等地均有沙尘暴的记载。明清以来中国沙尘暴发生频次增多,影响范围逐步向东、南扩展,文献所记载的沙尘暴不仅覆盖了整个中国西北地区,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也屡有记述。(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