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科技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3月23日,国务院表示6月会将中央“三公”经费支出向社会公开。随后,陆续公开预算的国家药监局和国土部,“三公”经费均未明确体现在“账本”之上。(4月15日《京华时报》)
科技部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公布本部门的“三公”经费数字,从“从无到有”、“开先河”的角度看,无疑堪称一大进步、值得欢迎和赞赏。因为这不仅意味着,科技部本身的“三公”消费被首次曝光,而且也预示着,如果今后其他中央部委乃至各地也能公开“三公”消费的话,那么,久为舆论关注的“三公”经费,势必会逐渐缩减。
不过,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上述科技部的率先“公开”固然有“大进步”的一面,但从预算公开的理想角度,尤其是从公众对“三公”公开的现实要求和期待角度来看,只是理想公开进程中的“一小步”。
这种“小步”首先体现在,“4018.72万元”是否就是2011年科技部的完整“三公”经费,目前我们仍然很难完全确定。笔者注意到,此次科技部公开“三公”数字之前,还有这样一个定语:“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而科技部的“收入预算表”显示,2011年科技部的全部收入除了“财政拨款收入”之外,还有总计超过4亿的其他三项收入,如“事业收入”等。那么,这些其他收入,是否也包含“三公”支出?
更重要的是,即使“4018.72万元”就是全部的“三公”数据,这一数据也显得十分粗略,缺乏进一步可供深入监督的“能见度”。一方面,“4018.72万元”所对应的都是哪些具体人员部门范围内的“三公”支出,此次预算数据并没有进一步具体说明。
另一方面,“4018.72万元”本身所包含的“三公”经费,更详细具体的细目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上述预算公开数据也没有给予细致的说明。比如,“三公”中的每一“公”的数字,各自是多少?进一步,“出国(境)费”中,究竟包含了多少人次的出国(境),交通、住宿等具体开支各自是多少?“车辆购置及运行费”中,究竟购置了多少车、都是些什么车,燃油、维修、司机等具体“运行费”分别是多少?“公务接待费”中,具体的接待标准究竟是什么,点菜、烟酒各自花了多少……
显然,如果这些“三公”经费的细节详情不能进一步充分披露,仅有一个总数字,不仅公众的预算知情权无法充分满足,真正有效的预算监督也难以充分展开。
必须意识到,公众之所以要求公开“三公”经费,而且越详细越好,并不是想满足一下好奇心,而主要是希望能够借此实现对“三公”经费的有效监督制约,真正将“三公”数字降下来。(作者张贵峰 系评论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