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第一位无人岛岛主:没生态意识,别碰无人岛

2011年04月18日 05:13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第一位无人岛岛主:没生态意识,别碰无人岛
朱仁民在岛上修建的莲花洋艺术馆。受访者供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人物 朱仁民 号莲花洋人,男,1949年11月生,祖籍浙江玉环。4岁跟外公潘天寿学画,7岁随父母下放至浙江舟山一海岛生活,曾游历15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回国后,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院院长。 1996年,出资9万多元买下了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塘头乡一座无人岛的40年经营权,成为我国第一位无人岛岛主。

  4月12日,国家海洋局公布首批176个可开发无人岛名单,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买岛申请,一圆自己的“岛主”梦。

  其实,早在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朱仁民就花9万多元买下浙江舟山一座无人岛,并持续投资数千万元,将其打造成了一座供人永久免费参观的艺术之岛。

  开发一座无人岛,需要哪些条件?作为多家媒体口中的中国第一买岛人,这位已经做了15年岛主的先行者,有哪些忠告留给后来人?

  昨天,本报对话朱仁民。

  -关键词无人岛

  即无人居住海岛,指在我国海域内没有常住户口居民居住的岛屿。

  据介绍,我国海岛众多,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6500多个。其中,浙江拥有3061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44%,而无居民海岛2886个。受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匮乏的制约,这些无人岛大多处于自然状态。

  【当时花了9万多元买下了这个无人岛40年的经营权。】

  京华时报:你怎么想到要买一个无人岛?

  朱仁民:说来话长——我出身于国画世家,外公潘天寿是国画大师,母亲也是美术教师。4岁起我跟外公学画,7岁那年随父母下放到浙江舟山一海岛生活了30多年,做过渔夫、铁匠等,但更多的是画画,拿了一些国家级别的奖。1978年,我创作300米水墨长卷《大道海天篇》时,一阵头晕栽下脚手架摔断了腰椎。当时医生断定我再也站不起来了。受伤后,母亲让我在普陀山一座叫隐修庵的破庙中静养。透过窗户我能看到一座孤岛,有一天早晨,那岛在海天之间的轮廓倏然间清晰,就像一座观音像躺在普陀山与沈家门之间的海面上,独立海天。我激奋不已,感觉自己的命运和这个岛息息相关。

  4年后,我能撑拐走路了。揣着300多元,我闯了15个国家和地区,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做景观设计,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保护它。

  京华时报:花了多少钱?向谁买的?

  朱仁民:1992年回国后,我就上岛勘测。1996年,我与浙江东港开发区签订租用土地合同,花9万多元买下了这个岛40年的经营权。

  京华时报:当时的政策允许吗?

  朱仁民:当时舟山有1793个岛,没人会买岛,也没有专门的政策。

  京华时报:这个岛有多大?当时是什么状况?

  朱仁民:图纸中确定的是10亩,但因潮涨潮落,每天岛的面积也不一样,实际面积要大些。岛上只有荒草礁石,原来有海桐,但都被当地老百姓砍光烧柴了。我觉得很心疼,海桐,在日本是被看做是神木的。

  京华时报:小岛的名字也是你取的?

  朱仁民:这片海叫莲花洋,小岛的海天际线酷似水上卧观音,凫在莲花洋上,与普陀山有1.6公里之隔。我自幼在这里的沙滩、海涂上玩,也在这里长大。买下这个无人岛后,我为他取名“莲花岛”,自号“莲花洋人”。

  【很多人都不信。工人也不理解,但不理解也得执行,我是老板。同时,我还是工程师、设计师,也和工人一起干活。】

  京华时报:用了多长时间把这个岛建成了你想要的样子?

  朱仁民:1992年回国,我就上岛开始踏勘了,一直到现在还在建。后来,我为莲花岛雕刻了500罗汉,建了一个艺术广场、一个纪念馆。前年还做规划,打算建一个船博物馆、一个海洋艺术馆。岛上现在建成的500罗汉,姿态各异,设计依据当地渔民形象,采用福建花岗岩雕刻。此外,岛上的所有建筑,全用当地民居元素解构成当今世界时尚的建筑。房顶的瓦,也是在倒闭的民居拣来的。这些建筑,现在成了许多国家的教学范例。

  京华时报:开发一个无人岛,水、电、煤、气、交通等问题怎么解决?

  朱仁民:我建岛有个总体思想,就是要保护“卧佛”轮廓线,保护小岛原生态。我在岛上设计了水、电、暖、消防、通讯线路,请国内外专家做雷击、地震、海啸、台风、风洞、耐腐试验。那时候什么都不全,光采办各类材料,我就来去杭州几百趟。没日没夜地构思、设计、夯泥、凿石、吊运、安装,两年之间,光各类图纸数据就堆了半个面包车。

  在孤岛上搞建设,成本比陆地上要大十几倍。一开始,没码头、航线,报批也难,我就借用别人的码头。岛上用的淡水,也靠船一点点运上去。电是从码头处接的,需要铺设海底电缆,成本很高。

  京华时报:买岛投资很大,怎么应对海啸等极端自然灾害?

  朱仁民:买岛要有风险意识。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岛的地容地貌、天气状况,对海啸、地震、台风等毁灭性的自然灾害要预先做好规划设计及防护措施。

  京华时报:开发时,你怎样保护海岛的原生态?

  朱仁民:在施工中,我要求工人不损伤岛上一根草。因为我买下这个岛,就是要保护它的原生态。

  京华时报:不伤岛上一根草,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朱仁民:很多人都不信。工人也不理解,但不理解也得执行,我是老板。同时,我还是工程师、设计师,也和工人一起干活。

  当时,我所有的施工全是靠人力、靠双手。施工中,我全程带着工人干,材料的运输,是用造长城、造金字塔的最原始办法——用土堆、用圆木滚运到指定地点。可以说,岛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保持着礁岸间土生土长的原始形态。

  【立了“永久免费参观”的牌子,谁都可以上岛。但令我心痛的是,有些游客上岛后随手扔垃圾,还有的把佛像的手指脚趾也弄坏了。】

  京华时报:开发这个海岛,前后共投入了多少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

  朱仁民:总共花了三五千万吧。国内第一家景观设计事务所是我办的,我还有很多公司,我的团队每年完成10亿到20亿的工程量。赚来的钱,除了经营这个海岛,还在沙漠里建了湿地公园等。

  京华时报:你的海岛,什么人可以上去?

  朱仁民:我认为,我是个给艺术打工的民工。莲花岛是我的一个艺术作品,融合了我在绘画、建筑、园艺、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心思。岛建好后,立上了“永久免费参观”的牌子,我就出去继续赚钱养护岛。有时间了,(我)也会邀请一些穷艺术家们到岛上,供他们免费吃住,并进行艺术创作。

  立了“永久免费参观”的牌子后,谁都可以上岛游览参观。但令我心痛的是,有些游客上岛后会随手扔果皮垃圾,还有的把佛像的手指脚趾也弄坏了。我不得不派人跟着,随时提醒他们,并捡回他们扔的垃圾。

  京华时报:小岛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朱仁民:小岛面临着被吞食的危机。2003年开始,东港开发区要填海造地,填一亩海,成本几万元,卖出一亩地,赢利数百万。莲花岛被圈在开发商规划图中。开发商的进逼,让我时常处于惶恐中——填海会消亡岛屿周围的自然海岸线,小岛将不复存在,我最早看到的那个海上卧佛,将永远消匿于水泥楼林中。

  我不断找开发商,找地方政府,甚至一路告到省里,呼吁开发不能毁灭自然。我问他们,各地都说建文化大省,我花了几千万和10多年心血,做成一个永久免费的艺术品白白送给你们,你们为什么不要?为什么还要毁灭它?

  京华时报:结果怎样?朱仁民:经过多次协商,开发商最后做出让步,保留了一条二三十米宽的水沟。前几年到小岛,从码头坐船需驶过800米海域,现在莲花岛和大陆只隔一道二三十米长的水沟了,勉强还算一个岛吧。可填海的土方破坏了之前铺设的海底电缆和水管,岛上的水电供应问题严重。我精心雕刻的500罗汉,因填海工程也不得不撤到海防堤上。现在,我真担心突然有一天我的这些罗汉像就会不见了。

  【不是有钱就能买下一个无人岛,要有人文精神,要关注海岛的生态保护。否则,上岛之日,便是毁岛之时。】

  京华时报:这一轮海岛开发,要求拍卖成功者进行可持续开发,以开发换来更好的保护。你觉得,这个政策好么?以现在的社会环境,能做到么?

  朱仁民:政策都是好的。和过去比,社会对海岛的保护意识有了很大进步。但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对岛的生态保护意识,来源于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对祖国海域的热爱。但我个人持保留态度,在这个向钱看的时代,一哄而上拍卖海岛,会造成对海岛的过度开采和损伤。所以,我并不赞成全面推广拍卖海岛。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拍卖海岛可以更好地保护海岛,因为海岛有了具体的主人;也有人认为,这会给海岛带来更多的环保隐患,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朱仁民:低层次的、粗放的开发会给无人岛带来灭顶之灾。目前对海岛的开发方式,也就是养殖、旅游、仓储等,存在功利、盲目等因素,更严重一些的所谓开发,则是填海连岛、炸岛采石,这会造成海岛消失。

  我认为,对海岛的保护,最终还是要靠法律法规的健全。同时,政府规划部门要严格审核无人岛的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全面的监管。而国家出台了卖岛的政策,也应出台相关辅助政策,像海港、航线、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必须跟上。

  京华时报:作为国内首位无人岛岛主,你对后来者最想说的是什么?

  朱仁民:没有上亿的资金建不好一个岛。因为岛的建设成本、开发风险很大。同时,不是有钱就能买下一个无人岛,要有人文精神,要关注海岛的生态保护。否则,上岛之日,便是毁岛之时。

  这些岛屿,就像散落在海洋上的一颗颗明珠,有一些还是国家的神圣疆域界定点,少了一个岛,其周边的海域就丢了。大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沉淀,才塑造出了这些独特的景致。没有生态意识,别碰无人岛。千万不要为了一点有数的钱,就随意去改变它的原始风貌。 张淑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