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一篇报道,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陈光标被质疑的主要问题是,一些捐款或受捐单位不存在,多项捐献没有全部兑现,还涉嫌将他人捐赠纳入自己名下。陈回应了质疑,称媒体报道98%不属实,在电视上为自己辩解,并感觉很受伤,“出来一个打压一个,谁还敢做慈善”,多家机构还出面证实了捐款。刊发报道的媒体进一步拿出证据,捍卫自己的报道,如此来回,显示事情还没有水落石出。
这一事件的根本问题是诚实问题。媒体报道并不否认陈光标在慈善事业上作出的努力和业绩,只是对他的一些行为有怀疑。如果别人的质疑有误,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充分、确凿的证据来说服,社会人心会给出公道评判。事实如果相反,同样如此。
就此而言,这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事实澄清,真相呈现,是非黑白立即清楚。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各种议论、声音、立场,折射出人们对慈善环境的深切关注,以及慈善在中国仍然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种声音很有代表性:“就算陈光标少捐多报,但捐的够多,总比说了不捐或不说也不捐的要好。”呵护慈善的心情可以理解,同情陈光标的立场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说质疑陈光标就是居心叵测,就是对慈善的伤害,就不是好人,因为一个人捐了那么多钱,不管怎样都要被呵护,这样的认知不能被认同。
中国的现代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慈善行为被特别珍惜,但因为众多现实问题,一些人对慈善的要求也在降低,标准在丧失。如果说强迫的捐助不是慈善,透明度与公信力不足的制度不是慈善,社会对此还有些共识,但什么样的捐助行为才是慈善,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慈善家,社会认识仍有很大的模糊,实有反思的必要。
有仁爱之心是慈,广行济困之举是善,所谓慈善,就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从人类的慈善事业发展来看,慈善就是一种道德事业。被称为慈善家的人,展示了对生命的关爱、尊重,释放了人性的温度。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证是,德兰修女之所以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慈善家,其行为之所以赢得超越国界、语言、种族、肤色的人们的认同,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富豪,她高调,只是因为她有爱,爱和温暖成为其慈善行为最光明的色彩。
一个人或许会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接受100元钱,但他可能为此心有不安,没有谁强制捐助者不可以和受捐者举着钱拍张照,但如此大张旗鼓,可能使一个人感受到迫不得已的伤害,尽管他并不会说出口。大张旗鼓、耀武扬威,把慈善当作个人的秀场,当作一个表演的场所,虽有慈善之名,实际上降低了慈善作为道德事业的价值,违背了慈善的基本品质。
孝亲不是给老人一些生活费这么简单,同样,慈善不是给钱,慈善家不是富豪的代名词。慈善是一种爱心,是对同类的爱,对生命尊严的爱,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永恒地显示着社会温暖、纯净的一面,它谦和、平静、自然,并不光耀灼人。(肖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