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4月29日电(朱芸锋 郭虹)4月的重庆荣昌县直升镇,天蒙蒙亮。耋耄老人张佐成不到7点便醒了过来,但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不再是想着干什么农活,而是出门在“红色家园”院子内外走动锻炼。
“这和城里人的生活是一样的。当初我刚来时还有些不习惯,”张佐成说。这是一个四合院落,两层楼高、白墙红瓦的外墙上镶嵌着红五角星。而在院落大门上方有夺目的红色大字:荣昌县红色家园。
这里是重庆市第一个“红色家园”。除了张佐成,还住着其他9位老人。他们都是当地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地下党员或其已无亲人赡养的遗孀,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82岁。
“我们去年底搬来的。”张佐成说,“我们在这里吃住都不出钱。每月每人还领取500元钱的零花,比以前干农活好多了!”让老人们感到意外的还不止这些。张佐成和老伴居住的二楼单间配套,房间有30多平方米,里面有液晶彩电、热水器、电风扇、暖炉,“床上铺的和盖的都是统一配送的,我们自己不出一分钱,”张说。
在此之前,张佐成居住在农村。在家种了大半辈子田的他与老伴在一间老土房住了30多年,墙体脱落成大窟窿、两根大梁坍塌了,张佐成的家成为危房。因缺钱修葺,两年前张佐成和老伴在镇上以每月40元的租金租了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勉强度日。
2010年底,张佐成和老伴住进“红色家园”过上了此前他想都不敢想的日子:红色家园”聘请了专门的炊事员为老人们做吃的;新落成的镇卫生院就在“红色家园”隔壁,医生每月都来定期给老人们做体检;“红色家园”里有棋牌室、会议室、电影厅、阅览室;在“红色家园”旁边还有一小块“红色菜园”专门供老人们在天气好时下地除草、浇水,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活动筋骨。
“现在这点劳动简直就是享受,”张佐成说。
“红色家园”故事多
老人们在“红色家园”里的清闲生活中,老人们的回忆以愈发清晰的将几十年前的革命风雨再现传送。
“我1948年9月入的党,那个时候重庆还没有解放。”张佐成说。22岁的张佐成冒着家人被追捕的危险,将自己的家作为地下党活动联络点。“那些地下党员有的成为了烈士,但是他们的孩子又没有人照管,我只有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偏远农村的亲戚看管,我就照顾烈士的孩子。”解放后,他还参加了赴朝志愿军,1952年转业后回到直升农村生活至去年底。
1948年10月入党的阳先国老人发动群众反租反霸,还参加过荣昌剿匪战斗;刘中华1948年入党后发动群众反租反霸,为新政权解放事业作出贡献;颜泽润在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过地下党的组织宣传委员,为地方党的组织建设作出贡献……
住进了“红色家园”的每一位老人,都有一段光荣的故事。现在,附近的中小学生经常到“红色家园”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教育。“他们这一代人,应该牢记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张佐成说。
“我们的‘唱红歌’、‘讲故事’都融入了这些老地下党员的事迹,”直升镇党委书记周世中介绍,他们正在组织和整理,要让老党员的事迹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太勇敢了,值得我们学习,”直升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一位学生在听了张佐成的故事后这样说。
“红色家园”弥足珍贵
住进“红色家园”让老人们感到一种光荣感和归属感;而建成“红色家园”却使荣昌官员感到了面对宝贵革命遗产时的一种紧迫感。
“这里的老党员、老革命是我们荣昌的财富,”荣昌县委书记陈杰说,“老革命解放前冒着被抓捕、甚至掉脑袋的危险,为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千方百计给予他们照顾、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点我们义不容辞。”
荣昌直升镇在解放前是荣昌、永川和现属四川省的泸县三县“中心县委”的特别支部所在地。地下党员人数最多时,这个特别支部有百多名党员,至今健在的有十多个人。“主要是因为这段革命历史渊源,所以选择在直升建立‘红色家园’,”荣昌县委组织部官员称。
荣昌组织部方面称,荣昌县“红色家园”的关怀照顾范围将逐步扩大,全县所有在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都将尽快住进‘红色家园’,”充分地发挥“红色家园”体现党内关怀的作用,,争取将“红色家园”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