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汤女士接待几位广州朋友到武汉玩,一行7人上了588路公交车,准备到江汉路。车上,她给朋友11岁的孩子小露做工作,希望孩子把座位让给一位抱幼儿的妇女,不料却遭到身后没有得到座位的六十多岁老头责骂(5月4日《武汉晚报》)。
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窗口,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不仅是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还在某种层面上折射出城市的文明形象。不过,11岁的孩子只有一个座位,到底应该让给抱幼儿的妇女还是六旬老人,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才能作出明晰判断。遗憾的是,现实里,类似例子并不鲜见。通过媒体曝光,曾经引起较大热议的公交“让座门”例子就不少,比如,某老人“要座”被拒后,一屁股坐在年轻女孩大腿上,或者把唾沫吐到女乘客的男朋友后背上。凡此种种行为背后,实质上是这些老人不自觉地把让座美德变成“倚老卖老”的特权。
其实,让座与否充其量是一个道德问题,绝对不是倚老卖老的特权;而让座给谁更只是一个选择问题,根本不影响道德的“含金量”。如果老人只考虑自己利益,以近乎无耻的方式责骂和推搡没有把座位让给自己的让座者,那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涉嫌侵犯他人权利。不道德者教育道德者要讲道德,或者用不道德方式责难道德行为,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素质修养从来不分男女老少,文明和谐需大家携手创造。当然,指望每个人都成为道德圣人是不现实的,但至少应该坚守和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毕竟我们每个人既是自己,也是对象的对象;既经历自己的人生,也见证他人的人生;既生活在“此处”,也生活在“彼处”。
在道德问题上,动辄指望、埋怨和责骂,让道德教化流于口水与滑稽,不如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对别人尽量多些尊重、宽容和友善。而这,更多时候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云南 陈尧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