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5月9日电 题:灾区走笔:寂寞的震源点
中新社记者 王林 阮煜琳
两山对峙,高耸入云,山脚下是一条安静得几近死寂的山沟。这里不是墓地,累累乱石下却埋葬着20余条鲜活的生命。
从喧嚣的映秀镇向西两公里,群山深处就是牛圈沟——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点。3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巨大而恐怖的爆炸声首先从这条山沟内响起,紧接着沟旁的山体“象波浪一样竖起,连绵垮塌。”
山体崩塌和地底喷出了超过300万方的固体物质,它们以400米/秒的速度横扫了半径2.5公里的范围,横扫过程仅用了6秒时间。专家称,“当时,相当于有251颗原子弹在牛圈沟爆炸。”
33户人家,23条生命瞬间就从这条颤抖扭曲的山沟里消失的无影无踪。
5月的这个周末,汹涌的人流一大早就涌向映秀——当地正致力打造的旅游小镇。错落有致的藏羌风格新民居和漩口中学遗址成为留影者的背景,特色商店和食肆充斥各种口音,停车场内挤满了来自川渝等地的私家车。
与映秀镇仅一山之隔的牛圈沟沟口竟好像是另外的世界——冷清、蛮荒、鲜有人至。
“生意不好做。你看,到现在也没开张。”31岁的蔡红艳站在沟口简易棚下兜售一些震后场面图片和被玻璃包裹做成工艺品的“震源石”。正午时分,热浪袭人,蔡红艳鼻翼上满是汗珠。
“今年很少有游客过到这边来,加上我们卖的东西也没什么吸引力——地震图片上网一搜全都有,震源石也看不出和其他石头的区别。”她这样解释生意冷清的原因。
如果不是自己平静叙述,很难让人相信这名弱女子曾经有过在死神面前近乎神奇的幸运经历。
“地震时正带着两岁的女儿在沟里摘樱桃吃,突然之间地动山摇,石头象雨一样砸下来。我不管不顾抱着孩子就往山上跑,从山顶滚落的两块大石头在我身前和身后鬼使神差地停住了。我活下来,女儿也毫发未损地活下来。
“和我们一起摘樱桃的表姐、堂哥不在了。他们和我跑的方向不一样,他们往山下跑,很快就被土石吞没了。
“爸爸和妈妈不在了。当时妈妈在屋子里,屋子被埋了几十米深。爸爸在半山上的水厂值班,水厂找不到了。
“5天后,外出打工的老公在映秀镇的河边找到我们。一个大男人趴在地下哭得站不起来。后来他发现我的后背全是血,和衣服黏在一起,没法揭下来。
“很奇怪,那时自己不觉得疼,也不知道伤心。
“老公抱着一直腹泻的孩子,搀着我走到都江堰。救援车把我们送到成都,医生检查,我的腹腔里有大量淤血,两个肾全部移位。
沿着似有似无的小道向牛圈沟深处攀爬,沿途不断在想象中重现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走了很久,终于在宽阔的石滩上看到一名孤单的年轻人拿着仪器在乱石间忙碌。
他告诉我们,他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地质研究所的研究生,到此一年多了。“主要工作就是观测牛圈沟的地质变化。你们现在看到的不是震后时的原貌——这里是地质变化最快的地方。就在去年8月,还发生过一场特大泥石流。”
“我想,缺少必要的旅游设施,是牛圈沟游人稀少的主要原因。其实,震后出现的瀑布、堰塞湖和巨量的物质堆积不仅仅只会吸引地质爱好者和探险者。”
当地政府的一份资料称,目前,牛圈沟左近的村庄基本没有耕地,村民们只有靠外出务工和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生存。如何合理利用牛圈沟旅游资源,既是此间政府的施政内容之一,又是村民的希望所在。“但地质不稳、资金匮乏制约了牛圈沟的旅游开发”
不论牛圈沟今后变成什么样,不论是否将来游客如织,生于斯长于斯的蔡红艳还是决定放弃在著名景点四姑娘山当导游的工作,决定留下来。就在牛圈沟沟口做点小买卖,就在新入住的张家坪新村把孩子带大。
这名5岁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们,每年,在父母的生日和5月12日,仍在外打工的丈夫都会回来,他们会牵着女儿,带着香烛烟酒和水果糕点走进牛圈沟的荒滩乱石,来祭奠那些逝去的亲人。
五月,牛圈沟的乱石间传出了叮咚的水流声,沟边的泥土里长出一片片浅浅的绿草和一丛丛盛开着黄色花瓣的雏菊。
这里没有一座坟茔,思念却那么绵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