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者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内在“抗体”从何而来(2)

2011年05月09日 15:5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具有的内在“抗体”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为党更好地完成今后的历史使命提供了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按照我们党章的规定,共产党员从入党的第一天起,就肩负着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她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理想,我们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我们党把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去的“两步走”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党常讲: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党围绕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做的事,概括起来讲,大体上有三个层次的历史使命:

  一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当前我们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只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已经明确了自己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使命是把过去因错失历史机遇而丢掉的时间追回来,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为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之际,我们党胜利地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发展战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党注意到,“三农”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失衡问题,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等等,都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所以,在党的十六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发展战略,我们党制定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这就是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新的奋斗目标,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要求,还包括民主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和思想道德、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要求。这几年,党中央还进一步具体地提出了到2020年在社会和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这一些奋斗目标和任务,不仅都是我们党肩膀上承担的历史使命,而且都是党已经公开向全国人民宣布的,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三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党的使命和任务,就是要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与以往相比,“十二五”规划不寻常,这里有两个重要背景:一个重要背景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只有不到10年时间了,即只有不到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了,实施“十二五”规划这5年,是攻坚的5年、关键的5年。另一个重要背景是,我们当前正处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在我们党面前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怎么样继续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二是怎么样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措施有序地撤出来,而不伤害经济的发展;三是怎么样抢占下一轮世界范围内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十二五”规划要应对危机后的新一轮国际竞争。现在能够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的人,往往就能够在下一轮竞争中领跑,这是一个大势。因此,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可以说是我们党肩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历史使命。

  这三个层次的历史使命,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执政经验,重视民心、民主、民生,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处理好执政党与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执政党与社会(人民群众)、执政党与法律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奋勇前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作者李君如 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