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三周年:恢复重建开启灾区人民新生活

2011年05月10日 09:1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汶川映秀镇,风景如画。街道两旁的别墅式建筑让城里人都惊羡不已。记者随意进了一家住户,主人是羌族老两口。女主人说:“真是没有想到,新家会如此漂亮时尚。重建让我们的居住、生活条件至少提升了二三十年。感谢党的好政策。”

  这也是四川灾区群众的共同感受。如今,经过恢复重建,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民生水平得以保障和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是核心

  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四川省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一项核心内容。

  从2008年6月开始,四川省就着手使临时生活救助与低保实现制度对接。到当年12月,8.2万城市居民被纳入城市低保,55.6万人被纳入农村低保。

  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毁。抗震救灾,最急的是救人,最难的是安置。1500多万灾区群众,夏天、冬天怎么过,尤其是过冬问题,成为灾区各级政府急迫解决的问题。

  为此,四川省采取了3条重要举措:一是对经过鉴定后不需要重建的房屋,尽快实施加固维修。据了解,加固维修工程在一年之内基本完成。二是对需要重建的近176万户,启动城乡居民自建过渡安置房的补助政策,每户补助2000元。据统计,光这项补助资金,就花了28个亿。三是通过活动板房、闲置公房及投亲靠友等多渠道安置受灾群众近30万户。这3条措施在当时起了决定性作用,解决了受灾群众的过渡安置问题,避免他们流离失所。

  针对地震灾区困难群众的情况,灾区各级民政部门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对冬令春荒期间困难群众生活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类建立台账,制订详细的救助和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越冬方案,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困难群众缺粮、缺衣被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2010年,全省共采购和接收捐赠棉被714.6万床,棉衣裤643.4万套,取暖用品79.2万件。3年时间内,中央和省两级下拨灾区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近750亿元。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三郎木滚告诉记者,对遇难人员后事问题、伤残人员的生活安排问题、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等一系列问题,灾区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做到了6个“有保证”:吃的粮食有保证,干净饮水有保证,穿的衣服有保证,住的地方有保证,医疗有保证,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有保证。正是这6个“有”解决了5个“没有”的问题。从灾情发生以后到今天,可以自豪地说,灾区没有冻死的,没有饿死的,没有流离失所的,没有发生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

  速度有保证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和要求,四川省有关部门及时制定法规、规划、政策,迅速启动了农村住房、城镇廉租房、学校、医院、道路、供水供电等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

  根据灾区和群众需要,突出一个“早”字。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经请示中央,5月底就明确了农房补助政策。8月开始调研受灾群众如何过冬的问题,9月开始采购棉衣棉被,10月份开始分发下去。对高山地区的群众,采取对房屋加固加厚加层的措施,到冬季来临的时候,灾区群众的过冬条件都已经具备了。

  灾后恢复重建,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住房。四川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补助政策分为两类三档:一类是一般户,一类是困难户,每类又根据家庭人口多少,分为三档。每户最低补助1.6万元,最高2.6万元。四川省为此还专门设立总额达45亿元的农房重建担保基金。在汶川、北川、绵竹等灾区县采访,农房建设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灾区群众无不喜上眉梢。

  质量获提升

  在灾后重建中,四川省把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置,突出尊重自然,注重风貌打造,力求实现灾区民生事业的突破性进步。

  以人为本,以老百姓为主体,四川民生重建始终以灾区和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各级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农房重建,政府支持而不代替,帮忙而不包办,主要在五个方面提供帮助。一帮补助;二帮服务;三是政策扶持,制定减免措施;四是提供水、路、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五是组织社会力量帮扶,包括各种社会捐赠,轻灾的支持重灾的,没灾的支持有灾的,全社会形成一种爱心接力。

  由于注重整体谋划,科学重建,灾区功能恢复与发展提高同步实现。

  安全系数大幅提升。4月21日,记者来到新北川中学,第一感觉就是敞阔、气派和现代。然而,在其背后,融合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个前所未有的最棒的设计团队”,设计方案前后进行了12次论证,建筑不仅融合了羌族白石崇拜等特色,其抗震强度更是高达8级。

  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行走在北川新县城的大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集山、水、城一体的城市画卷。这里有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风景秀丽的城市绿化景观带,更有以人为本的功能分区,配套完善的公共设施。

  房屋结构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不追求纯粹的现代风格,不脱离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住进后,既感到舒心,又不感到陌生、别扭。

  房屋重建开始后,凡是涉及惠农的部门都在这里集中,房屋建成了,水、路、电等配套设施也基本完成了。新农房生活设施配套,卫生条件改善,环境优美,农民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四川把农房重建与产业恢复和发展结合起来。在安县晓坝镇,在辽宁援建投资2.35亿元的基础上,安县准备继续投资近亿元,打造汇集徽派建筑、山西大院、北京四合院、川西民居等中国民间建筑在内的 “中国院子”。

  以人为本、超前规划,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建起来的不仅仅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开启了灾区群众的新生活。(记者 傅丁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