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三周年:感动四川的援建面孔

2011年05月12日 1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成都5月12日电 题:感动四川的援建面孔

  作者 徐杨祎

  三年前的灾难刻骨铭心,哀鸿遍野;三年后的四川震区,焕然一新。

  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大路井然有序。在为期三年的灾后重建中,“对口援建”功不可没。震后第15天,中国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震后第37天,《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在这场集全国之力的重建工作中,有一些人,默默奉献,倾尽全力,走进了9000万川人的心中。

  永远留在北川的山东人

  援建让天南地北的人们走到一起,让素昧平生的人们亲如家人,也让一些人永远地留在了四川这片土地上。震后第17天,崔学选作为山东首批援建成员来到了北川。从板房建设到参加对口援建任务,崔学选带着一身病痛,每天超负荷工作15个小时以上,积劳成疾,在援建一线停止了呼吸。

  在北川热火朝天的重建工地上,忙碌的崔学选曾说,“为了灾区人民,我们该流汗就流汗,该流血就流血!”这句话,点燃了多少人心中的斗志。当崔学选的妻子宋卫来到让丈夫付出生命的新北川县城时,她终于理解了丈夫为什么会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亲人”,倾尽所有。“老崔,你的付出很值得,山东和四川永远是一家人。”

  援建不离亲兄弟

  常言道,上阵不离父子兵。在四川震区,却有一个“援建不离亲兄弟”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来自湖北的刘国强,2009年3月随着湖北援建队伍来到雅安市汉源县,做混泥土搅拌工作。在一个不到5平米的屋子里控制着两台搅拌机,24小时不停运转——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汉源援建的混凝土需要。为了确保进度,操作班班长刘国强起早贪黑,忙得经常吃不上饭。

  4个月后,当汉源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刘国强却突发脑溢血,永远闭上了疲惫的双眼。当哥哥刘国庆赶到汉源时,抱着刘国强的遗体嚎啕大哭。擦干眼泪后,刘国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留在汉源,接过弟弟的工作,替他看着新汉源站起来。

  在之后的汉源重建工地上,刘国庆站在弟弟曾经站立的位置,在搅拌站里挥汗如雨,直至援建结束。谈起在天堂的弟弟,刘国庆骄傲地说:“弟弟,援建结束了,家里老老小小有我在,你就放心吧。”

  “80后援建夫妻”

  2008年9月2日,对于大学刚毕业一年的陈芬芳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她做了新娘。但也是在这一天,她的新郎徐世卿,踏上了浙江省赴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营盘乡援建的征程。几个月后,新婚不久的陈芬芳入川支教,成了营盘乡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小两口把新房安在援建工地的板房里,门口贴着大红喜字,他们的新生活,从援建地震灾区开始了。当地的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援建夫妻”。

  在地震灾区度蜜月,很浪漫,也很不浪漫。营盘乡地处山区,三面环水,交通很不方便,板房小学里的孩子们几乎都要住校。陈芬芳和他们朝夕相处,上课、补课,送生病的孩子上卫生院,给孩子们买书买文具,甚至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的学生。每个周末,她都要走山路去家访。脚上布满的血泡,每一次都会加深她对这条山路的记忆,加深她对山里孩子的了解和理解。

  虽然因为重建的艰辛,怀孕2个月的陈芬芳在去青川出差的途中流产,失去了她和丈夫的第一个孩子。但陈芬芳依然深深爱着这片土地,再度怀孕的她回到浙江,却仍旧牵挂着曾经的学生。“同学们,大家一定要记得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回报祖国,回报社会。老师很想念你们。”

  上海援建者吴世伟、河北援建者符睿敏、福建援建者孙建平、重庆援建者游久刚……数不尽的名字,道不完的故事。三年来,庞大的援建者队伍,和散布在祖国各地的援建家属们,用他们朴实的行动,谱写出一首壮丽的援建之歌。(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