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老城十万人公祭
北川县长:难忘山东恩
曾经的孩子他们长大了
一只手中拿着菊花,另一只手中拎着香烛,北川老县城中,公祭的队伍从废墟中间的街道向外延伸好几公里……昨日,超过10万的民众来到北川老县城祭奠遇难的亲人。
高龄产妇震后
生下试管双胞胎
在北川新县城的禹龙小区,记者见到了去年刚出生的震后试管双胞胎婴儿李佳遥和李欣遥。
“曾经的女儿地震之前在北川曲山镇小学读书,地震时她没能跑出来。”家住北川新县城禹龙小区的刘华告诉记者,当时她已经33岁,老公也38岁了。在度过最初的悲痛之后,两人决定再要一个孩子,于是两口子到成都做了试管婴儿。
虽然现在住进了崭新的安置房,但是抚养这对双胞胎的费用让刘华夫妇深感吃力。由于丈夫年龄大,又缺少创业的资金,只能四处找一些零工给孩子赚些奶粉钱。刘华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两个女儿健康成长,将来长大之后建设新北川。
据了解,目前四川地震灾区已有超过3140名妇女成功怀孕,生育婴儿2106个,为灾区带来新的希望。
长清地震台
昨投入使用
商报四川北川消息 昨日清晨,本来预报有雨的北川老县城上空露出了太阳,天公似乎不愿再为这个悲伤的日子增添凝重的气氛。北川老县城废墟地震后成了遗址,一道大铁门将里面埋着的遇难者和生还者阴阳相隔。地震三周年这天,这扇大门敞开了。
三道拐、望乡台,祭奠人群的脚步不断前行,两边的祭奠点陆续燃起香烛,鞭炮声也开始不断打破这个沉寂三年的老县城。
唐家山堰塞湖中泄出的水从老县城穿城而过,湖水已经不再浑浊。一位母亲站在河边,拿出纸做的电脑放在祭奠台上点燃,“你以前喜欢玩电脑,妈妈特意给你买了一个,你在那边就不寂寞了。”这位母亲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叫刘伟,地震时只有18岁,当时在武装部工作,现在那里已经被震后的泥石流灾害埋在土中。
顺着修好的道路往前走,支离破碎的废墟陆续出现在祭奠人群的眼中。记者看到一些遇难者较多的废墟前已经竖起了遇难者公墓,旁边还有遇难者的照片。
在昨日的北川公祭活动中,超过10万的人来到北川老县城进行祭奠。除了地震毁坏的北川老县城外,在汶川大地震震中的映秀镇漩口中学也举行了大规模的公祭活动。
除了这些自己前来祭奠的居民外,绵阳以及北川还在老县城的茅坝中学遗址前进行了北川地震三周年公祭活动。今年公祭以“铭记、感恩、奋进”为主题。公祭人员向遇难者们敬献了寄托哀思的菊花,并在心里默默的向遇难者们说着震后三年新北川一点一滴的变化。
昨天是全国防震减灾日,长清地震台建成投入使用。目前七星、历城、长清三大综合地震台各具特色,长清地震台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地震台网建设济南模式的形成。
屋檐下舞动
鲜艳的羌红
时隔三年之后,记者在这里发现,当年的那种压抑和悲伤氛围已经渐渐淡去,前来祭奠的人们进入老县城之后,大部分人只拿出十来分钟的时间祭奠亲人,剩下的时间里,都是在县城里参观,不时的拿出相机拍照留念,或者和身边的人一起寻找自己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印记。对老县城熟悉的人们会拿着记忆中的老县城和眼前的遗址进行对比,看看哪些建筑还在,哪些建筑已经没有了。
交流声、笑声、撒娇的童声,不时出现在废墟之间,让老县城给人的压抑感渐消。
在北川老县城的禹龙北街旁的一栋建筑上,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两条鲜艳的羌红在屋檐下迎风舞动。据当地人介绍,在羌族的民俗中,只有在喜庆欢乐的日子和重大节日的时候,羌族人才会在建筑上挂上鲜艳的羌红。而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现在废墟中的羌红,也透出羌族同胞对震后生活的信心和期待。
随着震后援建工作的推进以及震后生活的稳定,前来祭奠的人们想跟遇难亲人们分享的不仅仅是思念,现在他们说的更多的是新的房子如何的漂亮,新的学校怎样的坚固,新的环境怎样的舒适……言语之中既有对震后巨变的感慨,也有对今后生活的自信和向往。(记者 崔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