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赵乐际谈访欧心得:民生保障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

2011年05月23日 07:4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转方式中增强核心竞争力——出访随想

  赵乐际

  3月下旬,我应邀率团出访德国、瑞典和希腊。访问期间,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边走边看、边听边想,有了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

  科学发展是转方式的战略目标。有的才能放矢,“的”就是目标。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发展应该有目标,转方式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瑞典瞄准建设科技研发强国,以创新为导向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能源、环保、信息等领域的技术攻关,提升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了经济综合实力。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大幅调整和深度变革,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在访问考察期间,不论是同政府官员交流,还是与工商界人士讨论,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

  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一个渐行渐进、自我扬弃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坚持不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并沿着这个轨道不断前进。转方式应该为了人、依靠人、富裕人和发展人,使人民群众更加幸福安康。瑞典地方政府协会官员讲,投资于人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他们一百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人的教育、对人的投入。转方式应该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来谋划、来推进,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着力破解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转方式还应该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体现效率、又重视公平,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防止顾此失彼、有所偏废。这次访问所到国家,其实践经验都与科学发展的内涵有相通之处。

  在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对陕西来说,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转方式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这里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高度重视。一是基础。基础管根本、利长远。万丈高楼平地起,抓住基础环节、做好打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先进的科技教育和健全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就业、社保、医疗等体系,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质量。质量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产品的内在品质,更是发展的生命线。政府和企业都要格外关注质量。政府应该关注提高社会管理质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企业应该关注严格规范管理,重视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安全生产,向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正如德国汉高公司工程师所讲,质量体现品质、标准和可持续性。三是特色。特色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彰显特色是转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出访所到之处,看到大家都在努力做大特色、做足特色。比如,德国杜塞尔多夫是商业金融中心,波恩突出行政管理和科学中心,明斯特以养马和马术运动闻名于世,科隆已成为旅游胜地,这些鲜明的符号使它们立足于多元世界之中,聚集全球的发展要素。由此想到,在加快转方式中,我们应该格外重视培育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品牌,大力吸引各种资源,加快建立符合陕西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四是环境。营造良好环境是转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包括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竞争环境,公平正义、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诚信友爱、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创新环境,还应该包括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林草等宜居宜业的自然环境。

  科学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老老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地球时刻转动,地壳不停运动,这是自然规律。人类不断进步,文明向前演进,这是社会规律。不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遵循规律就能获得巨大发展,违背规律就要付出惨痛代价。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认真汲取教训,顺天而行、顺势而为,科学合理地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使转方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二)

  学习借鉴合作是转方式的重要路径。人类同在一个地球,虽然语言不同,但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相似的、相通的,比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等。国情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但基本要求有相同之处。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开放转方式理念,积极吸纳、博采众长,善于在学习借鉴中转方式、在交流合作中调结构、在竞争协同中强自身。

  学则不固,学则与时俱进。在出访考察中,我深感,在经济建设、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胸襟,学习先进经验、借鉴成功做法,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比如,德国和瑞典企业生产效率高、效益好,但依然强调集约节能,强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正在追赶、正在爬坡,更要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防止奢华之风,反对铺张浪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强化辩证思维,存真求实、去芜存菁,不能人云亦云、照抄照搬。比如,在招商引资中,要扬长补短、为我所用,吸引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巨大、清洁低碳环保的企业,推动它们与陕西省优质资源的嫁接融合,避免两张皮、不兼容。特别要注重引进先进理念,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哈马碧滨水新城,在建筑设计、标准使用等方面强调节能环保,在建设中强调规划、设计、施工和配套一体化。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基础,协作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瑞典沃尔沃集团就很典型。生产卡车、建筑设备以及船舶和航空动力是该企业的优势,他们不搞大而全,毅然放弃已有多年生产历史但无助集团发展的小轿车制造,围绕主业主动协同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精深合作,实现了优势多种类、产品多层次,在协同发展中成长为享誉全球的品牌。这启示我们,转方式一方面要形成一个地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组织的协同系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要找准位置、各司其职,推动不同资源与市场的共生共济,促进各种发展要素的互动联动。另一方面,要有舍得的智慧和胆识,能做强的集中力量发展,该甩掉的毫不犹豫舍弃,不能四面出击、盲目铺摊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所有知名企业,无一例外地把创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德国西门子公司介绍,保持百余年行业领军地位的“秘方”,就是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始终占销售额的5%以上。斯德哥尔摩省省长讲,自己感到压力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创新提高本省的核心竞争力。看别人想自己,陕西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众多,科教实力较强,有条件、也应该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我们要进一步夯实企业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使用创新人才,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更多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

  创新体制机制是转方式的根本保障。访问希腊期间,我就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与伯罗奔尼撒省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之所以出现危机,一是政府举债过重、财政难以支撑,二是经济过热、泡沫过大、失去了协调性,三是政府干预过多、市场调节紊乱,四是监督管理缺位、腐败问题突出。当前应对危机的关键是体制机制革新。由此我想到,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从制度安排入手,抓住体制不合理、机制不灵活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迸发涌流。

  政府作用是有限的。在转方式过程中,政府应该注重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职能转变,明确角色定位,避免越位、缺位和不到位。服务是政府的天职,优质服务是政府的本分。应当把精力、人力和财力向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提供公共产品转移,帮助市场主体释放发展潜能、社会成员发挥聪明才智。清正廉洁是公众对政府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企业应该主动创新经营体制,积极优化治理结构,处理好投资者、管理者、普通劳动者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充分证明,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才能有力有效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发展规划引导,完善财税、信贷、环保、土地等政策,优化政绩评价方式方法,搞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形成有利于转方式的体制机制;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放活一切可以放活的要素,不断完善收入分配、要素价格等机制,通过利益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们要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注意借鉴国外经验,重视人文关怀,培养成熟的社会心态。民生改善关乎民心所向,利益和谐决定社会稳定。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搞好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做好治安综合治理和公共安全工作,营造转方式的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