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大旱逾1700万人受灾 两部委下拨救助金
通讯:特大旱情下的洪湖渔民生活 养殖业损失惨重
中新网5月26日电 综合消息,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纷纷因缺水告急。长江上游的三峡工程在连续三次加大水库下泄流量之后,从5月25日凌晨开始再次加大放水量,以应对中下游地区持续不断的罕见干旱。
四大淡水湖水位严重偏低 生态生活遭严峻考验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年份。位于这一区域的中国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水位和面积严重偏低,给湖区生态和百姓生活带来严峻考验。
洞庭湖水位5月11日曾降至21.74米,创历史同期最低。罕见极低水位让渔业资源大受影响,部分渔民甚至因此外出打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同样不断“瘦身”,容积一度仅有7.4亿立方米,为历史同期均值的13%。
位于江苏与浙江交界处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区和太湖南部地区河道水位也较常年大幅度降低,部分大中型水库已接近死水位,流域部分区域出现较为严重旱情。截至25日8时,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的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平均水位为12.14米,在老子山等四个站点水位比24日下降0.02-0.03米,再创新低,已接近死水位。水位的迅速降低也给几大淡水湖的生态带来严峻考验。
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334次,有的还采取高炮火箭人工增雨抗旱作业。但目前库湖蓄水增加仍不明显。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雨水仍较少。几大淡水湖来水少的状况短时间内还将持续,旱情不容乐观。
旱情致部分电煤船受阻 江苏电网告急面临缺煤
三峡放水、人工降雨,长江下游旱情仍未得到根本性缓解。25日,江苏省水利厅预测,长江、淮河、太湖流域降雨总体上仍然偏少,长江上中游来水不足、下游干旱、淮河断流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去年10月份以来,全省降雨持续偏少。今年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1-5月,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江淮和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均为60年来最低值。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目前,江苏全省部分地区旱情已达60年来最严重程度,一些湖泊干涸,淮河下游断流,太湖水位处于历史最低水位。需通过长江、淮河进入的一些大型电煤船开始受阻,给原本缺电的江苏电网带来严重缺煤威胁。
水文数据表明,目前,长江干流流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沿江高潮位比常年同期偏低1.0-2.2米,5月19日南京高潮位仅4.47米,为1950年以来同期第二低值。淮河今年以来基本一直断流,沂沭泗河长期断流。目前,洪泽湖水位仅12.15米,接近死水位,部分小湖泊和小河流已经干涸见底。太湖水位跌至历史最低。江苏省防办副主任宋玉表示:“这是江苏省多年来最严重的旱情,部分地区达60年罕见。”
气象预测表明,目前干旱少雨的气候还将继续。需通过长江、淮河进入的一些大型电煤船开始受阻,给原本缺电的江苏电网带来严重缺煤威胁。现在,淮河航道盱眙境内已滞留船舶达300余艘,部分航道断航。
至于长江下游何时能根本性缓解旱情,江苏省水利厅官员表示,目前长江大通流量只有往年的一半,淮河依然断流,旱情何时缓解,取决于近期降雨、中上游来水情况。根据目前形势来看,旱情很有可能持续。省政府已要求各地,做好持续抗旱的准备。
根据气象台的预报,26日江苏省东北部地区阴有时有小雨并渐止,其它地区阴转多云。27日到29日,全省无降水,温度逐日上升,南京周五28℃,周六可达30℃。30日前后,,南京以多云为主。31日至6月2日,全省无降水。
江西省33万人饮水困难 农业旱情稍稍缓解
前几日的降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江西严重的农业旱情,但江西人口饮水情况仍不容乐观,还有33万人饮水困难。江西各地都加大了抗旱投入。截至目前,江西全省共投入抗旱人员近80万人。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介绍,5月21日至23日的降水使江西北部农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根据2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江西全省作物受旱面积已由此前的600多万亩,减少到193万亩;水田缺水面积为114万亩。但因降水对江河湖库及地下水补给有限,江西仍有33万人饮水困难,高于之前统计的23.5万人。
目前,江西各地加大了抗旱投入。截至目前,江西全省共投入抗旱人员近80万人,机动抗旱设备41万台(套);共投入抗旱资金2.12亿元;抗旱浇灌面积358万亩,临时解决群众饮水困难11.23万人。
持续干旱致长江径流量减少 反季节咸潮入侵上海
受长江中下游50年来最严重旱情影响,上海近来出现罕见“反季节”咸潮。不过,上海水务局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上海供水仍保持总体平稳,居民生活用水不会受到影响。
咸潮,又称“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在上海,咸潮入侵一般发生在冬春两季。但今年4月下旬至今,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咸潮,且持续时间均超过6天,如4月下旬咸潮入侵历时9天16小时,持续时间为近10年最长,取水口氯化物浓度最高达1214毫克/升,而国家标准的取水浓度为250毫克/升。眼下这次咸潮也还在持续中,至25日凌晨已历时7天,预计还可能持续两天。
据分析,上海今年咸潮异常入侵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导致的长江径流量减少。5月份以来,长江大通检测点的流量一直徘徊在1.5万立方米/秒左右,为历年来最少。“若近期长江中下游旱情持续,流量没有明显增加,预计长江口咸潮入侵情况仍可能延续。”水务局人士表示。
由于应对及时、措施得力,目前上海的供水情况十分平稳,水质也有保证。据陈行水库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该水库原水的氯化物浓度控制在180毫克/升左右,质量好于国家标准。
三峡水库持续增大下泄 中下游水位显著回升
为加大长江中下游抗旱支援力度,三峡水库25日起继续调高下泄流量。6月10日前按日均1.1万至1.2万立方米每秒进行控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处于消落期的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等地补水170多亿立方米,目前已释放了约4/5的调节库容。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说,三峡工程自去年10月蓄水至175米水位后,从去年12月就开始向中下游地区补水。截至24日,坝前水位已从最高175米高程下降至152.56米。
据了解,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对三峡工程发电影响不大。按照三峡防洪要求,在每年6月10日长江入汛之前,三峡水库坝前水位都将下调至145米左右的防洪水位。
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水文监测数据显示,近日长江三峡增大下泄流量后,中下游水位显著回升。下游洞庭湖城陵矶水位和鄱阳湖湖口水位较日前最低水位分别上涨了1.56米和1.16米,达到了23.82米和9.98米。湖北宜昌和荆州两地旱情有所缓解。
为支持抗旱,三峡水库此次补水进程将一直持续到6月10日长江汛期到来之前。
江西省水文局监测数据显示,5月25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10.88米,比一个星期前上涨了1.38米。湖区容积达12.5亿立方米。江西省水文局局长谭国良分析认为,鄱阳湖水位的提高得益于鄱阳湖五大河流来水增加、三峡水库加大泄流量等多方因素。
专家否认“三峡诱发大旱” 没有三峡干旱更严重
南方地区大旱当前,社会舆论聚焦到了长江上游的三峡水库。在互联网上,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
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中国频现异常气候,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的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24日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据其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未来三天,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依旧无明显降雨,气温将持续上升。在分析此次大旱成因时,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系统不活跃,水汽输送条件弱,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难以形成有效降水,干旱明显。
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存在河道湖泊非法挖沙,河道因此严重下切,水位下降,从而出现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上游小水电站拦蓄河水,也制约了抗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