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9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在湘江之畔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发出中国青年的最强音。那时的他,以及许许多多的青年,正在苦苦追寻,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90多年后,一群青年学子踏上追寻之旅——追寻先辈们的足迹,感受新时代的脉动。
5月4日下午,人民日报社编辑楼前的广场上,举行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主题活动“追寻”的出征仪式。全国18所高校的90名青年学子,组成9路小分队,从这里出发,寻访90处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地点。
就在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把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带上嘱托和期望,带着激情和梦想,出发!
一个多月来,他们登红船、上井冈、谒韶山、奔瑞金、赴遵义……向先辈请教、向未来承诺。一路追寻,脚步不息;穿越时空,心灵震撼。一座座劫后余存的旧址,一件件珍藏记忆的实物,一段段真实动人的故事,一位位经历非凡的述者,连缀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历史是有温度的,只要靠近,便会被温暖
有些建筑具有恒久的生命。
位于上海最繁华处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修旧如旧。馆外,脚手架刚刚拆除;馆内,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奎潮感慨不已:“这座小楼简朴,却坐看眼前的繁华。它不高大,却是今天上海和中国许多高楼崛起的地基。”
一楼大厅,面向鲜艳的党旗,学生党员站好队形,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言。同学们说,这里是历史的现场,它凝聚的气场如此强大,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种豪迈感终生难忘。
同样的誓言在韶山回响。
包括73个补丁睡衣在内的1000多件毛泽东遗物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无言而真实地载录着伟人的生活细节。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李羚读的是党史专业。“这一刻,我觉得和伟人的距离很近很近,他不是高高在上,他是亲切的毛爷爷。”
川东广安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这里是邓小平同志的诞生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墙壁上邓小平的话语,在队员们心里激荡起浪花,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合军说:“汲取精神力量,明晰人生方向。这正是伟人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历史是有温度的,只要你靠近,便会被温暖、被感染。
江西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遗址内光线昏暗,队员们齐齐地举起手机,借助着现代通信工具的光亮,逐字读着曾志感人至深的文字——《生命熄灭的交代》:“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
如今,一棵树下立着一块小小的石碑,上刻一行红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之墓。
生命之光熄灭,信念之火燎原。
在莲花县,有这样一位将军,功勋卓著,却因脑震荡后遗症而无法继续工作,于是毅然要求回家当农民。他对子女不徇私情,带着乡亲改良田、修水库,恩泽十里八乡。他就是开国少将甘祖昌。
甘祖昌将军的夫人龚全珍,88岁高龄仍拄着拐杖来到莲花县第一枪纪念馆,一口气给同学们讲了1个多小时。作为一名离休老党员,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庄严承诺:“健康时,每周到小学义务讲课……生病时,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财……去世后,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党费上交……”
历史继续着热传递。
在井冈山龙潭景区,革命烈士江治华的孙女江满凤做了10多年的保洁员。12岁那年,她意外发现了爷爷留下的手抄歌本,从此便开始传唱。每天清扫完地面,她便站在路边为游客们唱山歌,被誉为“井冈百灵”。
清华大学黄志民说:“追寻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革命后代,他们本可以去要求更好的生活,但却默默无闻不失信念,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令人动容。找回曾经失去的信念,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天津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的孟超说。
南湖红船的穿雾破浪、南昌起义的清脆枪声、安源工人的轰轰烈烈、井冈火种的燎原神州、中央苏区的创臻辟莽、淮海战役的以弱胜强……恍惚间,历史触手可及。
北京大学李梁说:“其实历史并不单调、枯燥,当切身去学习和体会他们,会从心里接受他们,被他们温暖。”
追寻中,有历史的感动,也有现实的触动
先辈的义行壮举、真知灼见,是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暗含着对后辈的期许。
登临花明楼,极目远眺,山清水秀,林茂竹修。花明园里的一处仿古建筑“修养亭”,其名正来自刘少奇同志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养亭里,清风徐来,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沉浸在对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翟丕锋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修养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明以止,人文也”,通过接受人文精神的熏习和濡染,培育良好的人文修养,是大学生党员塑造自身健康、完满人格的要途,也是强化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必需。
位于上海青浦练塘镇的陈云故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展示了陈云同志90年波澜壮阔的一生。庭园里,有座小小“唯实亭”,南开大学马列学院的王雪超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陈云同志倡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并且身体力行,为全党树立了楷模。“没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总结经验,就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
穿越时空,历史与现实相呼应。
中国人民大学的白歌想起了学校东门口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字的那块石头:“‘说真话’,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求是’——发现真理,拥护真理,更非易事。这需要高度的觉悟,也需要坚定的信念,还需要充分的实践。”
在“追寻”的日子里,每一位被采访对象都尽其所能,给予队员们最热情的介绍和最认真的接待。队员们明白其中的深意。位于江西新建县的“小平小道”纪念馆,曾经与邓小平在同一个车间劳动的陶端缙老人赶来了,为这些与自己孙辈同龄的青年学子讲述亲历的历史:“你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能够把我知道的真实的历史告诉你们,我很开心。”
在韶山村党总支,这个源自“韶山特支”的党支部与“追寻”湘鄂小分队临时党支部开展了一次长达3小时的对话。第24任支书毛雨时深有感触地寄语大学生,一定要珍惜青春年华,刻苦学习,努力做国家的栋梁之材。
朱乐是在韶山工作了两年的大学生村官:“跟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提高素质、提升境界,实现人生价值,这种体验让我感到快乐。”
朱乐的话激起了同学们的共鸣。他们说,很多时候,自己在考虑未来的职业时,首先关心的是这个职业的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与个人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而很少去考虑我们的工作能给周围的世界创造多大的价值,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多大的助推。
队员们追寻着先辈的足迹,追溯历史,观照现实。
初夏,长沙县开慧乡的稻田里,生机盎然。84年前,毛泽东将这里作为他长达32天的农民运动考察的最后一站,最终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60年前,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来到了距离这里不远的天华大队,蹲点调查了18天,了解农村基层的真实情况。
5月7日,“追寻”的大学生们走进10户农家,踏着伟人农户调查之路,零距离感受着农村土地的气息。种田不交税,还有补贴拿,公路修到家,家用电器齐刷刷……村民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故事,向队员们讲述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
5月23日,队员们来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参观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
回望入口处按着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浙江大学叶丹丹深受触动:“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学生党员需要着重培养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永不过时。”
追寻中,有历史的感动,也有现实的触动。在调查手记里,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盖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入户访谈之后,我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家。不知道那里的父老乡亲们现在经济状况如何,文化娱乐生活如何,农田打理得如何,又有哪些自己的特殊需求?有时间,真应该多回乡看看,站在家乡的田埂上,嗅一嗅泥土的芬芳,看一看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究竟是什么模样。”
“磨掉了陋习,磨砺了性格;坚定了信仰,收获了快乐;学会了拼搏,领悟了成长”
在瑞金,99岁的老红军刘家祁坐在轮椅上,向围在身边的队员们敞开了回忆;在福建龙岩,95岁的老红军谢毕真,语重心长地给大学生讲党史、说感受,近两个小时仍毫无倦意;三位在井冈山土生土长的先烈后人,用自己朴实的语言诉说着先辈的故事……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这些高举着“追寻”旗帜的青年人,吸引着许多市民和游客赞誉的目光。
“这是我接待过的最认真的一个团队,每个人都在仔细地听、认真地记录,非常难得。”在瑞金市叶坪革命旧址群,讲解员杨丽珊说。
在广东“追寻”的最后一天,压轴时刻安排在了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梅州,到梅州后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数日追寻,让队员们对党史教育和理论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南昌大学哲学系的邢长江说,革命先辈的理想和信仰,是我们“追寻”的目标;而“追寻”路上那一部部鲜活的党史、一个个曲折的故事、一张张灵动的面孔,是我们追寻信仰的桥梁和媒介。
让历史激荡青春,让历史照亮未来。
“遵义会议、娄山关、四渡赤水,当这些教科书上的词汇变成可见可感的实物实景,当无数的历史细节和革命场景再现眼前,追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变得清晰。”华中科技大学的邢丙银写下这样的感悟。
在瑞金,红军后人赖雨亭向队员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待解命题:当所有的历史见证者都老去,谁来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十天十夜的追寻,在队员们心中,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曾经模糊的答案,渐渐清晰——“请相信我们!”年轻的声音响亮作答。
吸取红色的养分,为了明天的出发。
在“八七会议”会址,湘鄂小分队的10名同学结束了“追寻”的行程。他们说,“八七会议”是党新的开始,而“追寻”之旅对我们来说,也是人生一段新的旅程。“这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想,早已深深镌刻于我们心中,我们深知青年责任,并愿意站出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这份责任,不辜负共和国的期待,也不辜负历史的期待。”
走过看过、思考过感动过,意气风发的青春积蓄了出发的力量。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龚瀛琦说:“拿起手中的笔,扛起肩上的担,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学习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开始,不断提高素质,做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从乡间小道到大山深处,从伟人故里到革命老区,很多同学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我明白了这个和平的年代是祖祖辈辈用他们的奋战换来的,我磨掉了陋习,磨砺了性格;我坚定了信仰,收获了快乐;我学会了拼搏,领悟了成长。我也似乎明白‘追寻’之旅为何如此振奋人心,因为我们不能不被先烈们磐石无移的赤诚之心震撼和感动。”
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岩说:“经过了战争中炮火和鲜血的洗礼,当年的普通农民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也一样,或许刚开始并没有十分坚定的信仰,但通过不断学习,会让自己不断成长,最终坚定信念,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历史愈久远,传承愈重要。每一次对红色历史的“追寻”,绝不只是简单地回味,而是应成为传承与发扬的起点。正如“追寻”归来的同学们所言,我们人生的“追寻”之旅才刚刚起步,10天的活动只是一个隆重而简短的开场白,让历史的记忆成为我们脑海中真实感动的一部分,在崇敬与相信中勇敢地前行。红色文化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更加熠熠生辉。
理想不死,信念永生。让崇高与坚定在“追寻”中继续传承。
“追寻——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沿着先辈的足迹一步步前进;
追寻——我们在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重温理想、坚定信念;
追寻——我们用笔、用心记录这个新时代;
追寻——我们,在路上!”
(本报记者温素威、汪晓东执笔,本报记者彭俊、吴建群、孔祥武、张志峰、颜珂、卞民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