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坐在教室,认真听教授讲课;下午坐在革命遗址,听抗战时期的革命故事;晚上站在操场,唱陕北民歌跳秧歌……这就是延安干部学院学员的一天安排。在为期10天或者3个月的培训中,学员们还要赶赴南泥湾,亲身实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燕楠说,从2005年至今,该学院用这样的“延安模式”,举办培训班567期,培训党政干部2.8万余名。
99名厅局干部受训
得知到延安干部学院进修的消息,赵巍有些激动。他现年39岁,有着18年的党龄,是广东省保监局副局长。他参加的是“第5期厅局级领导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6月15日开班,为期10天。班上学员99人,来自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单位,均为厅局级干部。
入学当天,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燕楠向学员们介绍,学院以党史党建、革命传统和基本国情为培训重点,充分利用延安及周边地区的革命历史资源和实践资源,将综合运用讲授式、体验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现场体验和社会实践,对党政干部们进行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和党风教育。
在革命旧址听讲课
赵巍选了一堂课——梁星亮教授的《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提到陕甘宁边区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的示范作用,梁星亮提出了“两权半”的新概念。梁教授说:“两权半,就是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是两权,法院接受政府领导算半个。”赵巍听到这里,释然地笑了。课间休息时,他告诉记者:“其实很多基本知识以前都学过,现在既是重温巩固,也是学习老师的新思路,看历史问题的新角度。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经验并不落伍,比如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用当时的话说是鱼水深情,这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每天下午的现场体验课,颇受学员们喜爱。赵巍和同学们登上延河河畔的宝塔山,仰视着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的宝塔,俯瞰了整个延安市全貌,一回首又看到了凤凰山的革命旧址。在杨家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学员们每人拿着一个小马扎,来到召开过中共中央七大会议的礼堂外,围着马朝琦副教授。马教授现场讲授的课题是“刘少奇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常务副院长陈燕楠介绍说,延安市有很多革命历史旧址,带学员们亲身感受,是对课堂讲授的一大补充。
每天伙食标准50元
忙碌了一天后,学员们来到食堂就餐。每名学员的就餐标准是每天50元,为自助餐形式。
晚餐过后,学员们开始接受激情教学。一名老师走到餐厅中央,教唱陕北民歌《南泥湾》。随后,学员们又来到操场,开始学跳陕北大秧歌。
虽然课程很短,但“第5期厅局级领导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也要抽出时间,前往南泥湾进行社会实践。延安干部学院的社会实践课,是安排学员赴基层和地方政府交流工作经验,和农户座谈交流,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一起联欢。在学院的介绍短片中,学员们来到南泥湾的田地里,先用镰刀将玉米秆砍倒,然后坐在秸秆上掰玉米。“说起南泥湾不陌生,但要这样体会南泥湾精神,还真要亲身参与劳动才行。在这里,你知道南泥湾精神并不过时,在新时代仍然要坚持发扬光大。”赵巍说。
6年培训2.8万人
从2005年开办至今,延安干部学院已经举办培训班567期,培训各级党政干部2.8万余人。6月17日,常务副院长陈燕楠在接受采访时说,学院主要对学员们进行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更多的涉及思想层面,可能会引发学员价值观的转变。从学员们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延安模式的培训还是颇有成效的。首先是学员们参加培训后的即时反应,“大家都听到革命故事时会流泪,看到历史痕迹会有所触动,而后进行反思,这是可贵而真实的感受。”其次是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能够把历史向现实转换。
在“第5期厅局级领导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的学员赵巍看来,“延安模式”的干部培训向大家展示了延安精神。“《回延安》里说,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我想小米饭不仅指延安的物质,还有延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成果,融合在一起才是延安精神。”(特派记者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