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昌6月21日电 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个全能“卫星保姆”
作者:张晓霞 陈秋均 孙海斌
他13年来参加航天发射试验任务30多次,编写多篇岗位规程、预案;他被誉为“卫星保姆”、“空调专家”……他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空调技师王伟。
6月21日凌晨0时13分,伴随着震天巨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中星10号”卫星在群山震动中刺破苍穹,飞向太空。
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身着蓝色静电服的王伟揉着红肿的双眼,紧绷的脸上泛起了笑容。“看着精心呵护两个月的‘卫星宝贝’顺利‘出行’,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了。”
今年31岁的王伟别看年纪不大,可在发射场区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工作10多年来,王伟拥有了“空调专家”、“会说话的温度计”等多个“头衔”,而他觉得,自己平常的工作就是和卫星打交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卫星保姆”。
“卫星就像一个‘娇贵’的孩子,冷不得、热不得、干不得、也湿不得,而且还怕脏,洁净度甚至要求达到1万级。不仅这样,从卫星进场到转场还得每天24小时伺候着,一伺候就是一两个月。如果因为环境原因犯个‘头疼脑热’,那损失的就不仅仅是金钱了,还有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甚至是国家的荣誉。”说起自己的“老本行”,王伟“如数家珍”。
为了能照顾好这个“宝贝疙瘩”,胜任全职“保姆”的工作,王伟可是费尽心思,查图纸、找资料,熟悉各套设备的性能、参数。几年下来,“榨干”了师傅多年的工作心得和经验。
“从来没见过这么勤恳的娃!”师傅赵国斌欣慰地说。
技术区空调蒸汽管路是一个极为庞杂的系统,经过多年的使用,部分管路出现了严重老化,由于最初的设计没有全部使用蒸汽,导致蒸汽管道内凝结水无法正常回流到热源地锅炉房。为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操作手每次只有把高温的凝结水放掉。
“白白浪费这些热腾腾的水,既不利于设备的正常保障,更不利于节能。”作为空调岗位负责人,王伟改良设备的想法油然而生。
经过现场审核和热量使用计算一系列研究,一篇针对问题简化、节能改造的《技术阵地空调热力管线改造方案》很快“出炉”了。经过专家评审,方案立即转换为了成果,既精简了管路,还减轻了锅炉房的劳动强度,把正常回流的高温水有效利用了起来。
2004年8月,正当某型号卫星在厂房紧张有序地测试的时候,一台空调除湿机突然“罢工”。在高温、高湿度的季节,一旦除湿机不能及时工作,湿度必然超标,这将直接导致卫星报废!
险情就是命令。
加大空调机组冷冻水流量、降低冷冻水温度、减少新风量比例、增大回风量比例……在进行了一系列排故紧急处置后,王伟对故障设备进行了仔细排查。
原来,转轮传动链条因疲劳断裂,导致除湿机因保护而自动停机。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抢修,除湿机正常运行,湿度指标距离超标仅仅差了3个百分点!
卫星保障有着持续性、不间断的要求,怎样才能长时间保证每台设备性能的发挥,这是王伟担任卫星岗位操作手后常思考的问题。
2007年,某新型号卫星对场区的技术要求超出了岗位部分设备的设计能力。此时,执行任务的时间已临近,4台大型中央空调要更换已经来不及了。
怎么办?众人把目光投向了他。
“整合岗位设备,用能力强的设备为能力弱的设备作备份、支援,用非保障设备为任务保障设备作备份、支援……”这个年轻的四川小伙子一口气说得在座的专家们频频点头。
“好!你负责写出方案!”经过大家研究后,现场专家说,“三天怎么样?”
“两天,两天保证完成!”
通过与系工讨论、对保证能力和参数进行计算,《某厂房除湿机风管改造方案》准时成型,不到一个星期,硬件改造工作和控制程序更改便依据方案顺利完成了。
仅这一个项目,就节约了国家近20万元的设备更新资金,为任务的顺利开展赢得了宝贵时间,极大提高了设备抗突发故障保障能力。
10多年来,王伟因技术创新和改造,为国家节省的资金达50多万元,由他编写的方案文书多次获国家各种科研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