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高能宇宙射线奔波一生事业永存,献身原子能物理风雨数十载哲人已逝”——静静躺在鲜花翠柏中的老人,看起来安详瘦弱,但她却倾其毕生精力,在祖国物理研究中发挥出“超高能量”。
26日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挽幛轻垂,白花朵朵。8时30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礼堂内,老人的遗像在鲜花丛中含笑注视着爱她和她爱着的人们。这位慈祥的老人曾和丈夫钱三强等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建立了中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她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她积极推动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礼堂外,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许许多多被何泽慧先生感动或教导过的人,顶着炎炎烈日赶来向她告别,向这位爱国、精博、俭朴的科学巨匠表达悼念和敬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佩戴白花,静静站在礼堂门边,凝望着这位让他肃然起敬的老前辈。
“何泽慧先生的三个品质,让我感受深刻: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毕生求索、献身科学的执著精神和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陈和生说,何泽慧先生为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她拒绝任何特殊照顾,坚持“将每分钱都用于科学研究”。直到90年代,70多岁的老人仍坚持乘坐公交车,从中关村的住所到玉泉路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
曾师从何泽慧先生的气球研究专家姜鲁华研究员追忆起这位恩师,仍是激动不已:“高空气球研究,经常要在野外进行试验。在炎热的天气里,何先生一直在试验场陪着我们,短则几小时,长则半天多,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相当不容易。她经常勉励我们,科学研究就需要‘坐得下来’,要‘耐得住寂寞’。”
看着遗照中恩师慈爱的笑脸,姜鲁华的声音有些颤抖,他回忆起另一件事。1997年,何泽慧先生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次交谈中,何先生问到姜鲁华高空气球的经费情况,主动提出,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她的这笔奖金。姜鲁华说,尽管婉言谢绝了恩师的好意,但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都会感动不已。
哀乐低回。礼堂西侧,亲属们排成一列,与前来与何先生辞别的人们一一握手致意。在钱三强和何泽慧的后代和亲属中,不少人传承着科学的火种,继续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
葛运建,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也是钱三强和何泽慧先生的外甥。他道出了后辈们仍立志从事科研的原因,“何先生这代兄弟姐妹8人都毕生献身科学研究。我们第二代人也有不少从事科研。因为投身科学,让人无怨无悔”。(记者 胡浩、余晓洁)